神農嘗百草,開闢了西醫之外的中醫科學,流傳千年至今;醫聖張仲景,寫下《傷寒雜病論》,為後世中醫奉為圭臬;藥王孫思邈,完成《千金方》,提供了取之不竭的治療依據;李時珍費時30年,終於完成《本草綱目》,影響全世界……中醫藥在中華傳統文化中薪火相傳,卻在近現代被西醫“邊緣化”,面臨著不被信任,甚至是“偽科學”的窘境。
然而,在這種背景上,一部講述中草藥的紀錄片近日卻逆勢走紅。這部名為《本草中國》的紀錄片不但躋身綜藝大片雲集的週五黃金檔,而且表現強勢,首播收視率達到0.83%,此後連續多期節目收視超過多檔熱門綜藝。片中對中醫藥的介紹以及唯美的拍攝方式,為世人打開了一扇認識中醫藥的窗口。
立意
不談爭議,只論本源
雖然源遠流長,但在公共話題中,中醫卻屬於爭議很大,不便深聊的那類。對於中醫,支援者和反對者一樣龐大,妙手回春的案例和庸醫誤診的案例不相上下,這為中醫常識的普及製造了極大的障礙。有鋻於此,《本草中國》並不從與西醫對立的角度加劇爭端,而是旨在“把中醫從誤區的泥潭裏拽出來,告訴大家中醫藥學本質是個怎麼樣的存在。”
《本草中國》的總導演幹超和幕後團隊去年執導過野外探險真人秀《跟著貝爾去冒險》。“那檔節目鍛鍊了我們的團隊,讓我們知道紀實類作品怎麼樣才能更好地吸引觀眾。”幹超介紹,《本草中國》全程採用電影級別的4K攝影設備,以及航拍、延時攝影等手段,明快剪輯搭配利落畫面,使得原本枯燥乏味的題材變得有趣和緊湊。
為了讓觀眾儘快地融入紀錄片,《本草中國》記錄的藥材也大都是人們耳熟能詳的,比如《時間》一集中,介紹了紅花、藏紅花、紅曲、天麻、霜桑葉和陳皮六味藥,之後的9集中則有關注度較高的人參、靈芝、枸杞、紅景天、何首烏、附子等等。每種藥材的圖片旁都引入《本草綱目》中對其的註釋,但絕不是繁複的“掉書袋”,而是用最精練的字句來描述中藥的用途,之後再以簡潔的語言講明藥材從生長、採摘到炮製入藥的全過程。
內容
印象中高大上的中藥,竟然如此接地氣
一個橘子,在工匠的手裏輕輕地劃三刀,手指稍一撥動,一個完整的橘子皮就與橘肉分離了,呈現出完整的花瓣狀;藏紅花要早晨摘下,中午送去烘乾,隔夜價格就會下降;陳皮需要反覆晾曬,晾曬時間越長越好;劇毒的附子在精妙的炮製技法下能轉化成“回陽救逆”的治病良藥;天麻需要和蜜環菌與木材一同埋藏在地下進行共生才能發揮出最大的藥效,進山採天麻前,麻農要在山下吼山,這是一種對自然的敬畏,由祖輩傳下來,就像《我在故宮修文物》裏,文物修復者每天進故宮前總要先吼一聲,再吱呀呀推門……
看片時你不斷感嘆,印象中高大上的中藥,竟然如此接地氣。它們跟瓜果蔬菜一樣,都是自然對人類的恩賜,它們的生長需要辛勤的培育,精準的時節把控,每個步驟都浸染了民間智慧。尤其是制藥過程中時時體現的一絲不茍的工匠精神,本質上與任何一門手藝學問,並無二致。
片子另一個被不斷強調的重點在於,中醫藥學並非故步自封,相反,很善於吸收新技術和新思路。“中醫藥的現代化發展已相對進步,嚴密數控、嚴格監管,甚至高科技的提取技術,在中醫藥現代化領域裏已被廣泛運用。”幹超指出,這與此前輿論對於中醫藥文化“缺乏科學依據”、“無法量化研究”等認知誤區,有了較大差異。
同時片中也談到,某些中藥最早源自歐陸,經過長途跋涉才在華夏紮根,也有中藥得到西方科學界的認可。這些對細節的專業考據,不但無損中醫藥學“中華正統”的身份,相反讓人對劇組的考證態度和實事求是的風格點讚。
講述
80%的鏡頭講述的是普通人跟中醫藥的故事
在講述方式上,《本草中國》也遵循了《舌尖上的中國》的經驗,將中醫藥文化融入人的故事,片中“80%的鏡頭講述的是普通人跟中醫藥的故事,以及跟中醫藥相關的人對這個行業的付出、對這個行業的傳承。”製片人韓蕓介紹,“中醫藥和其他行業一樣存後繼無人的傳承問題,我們有責任將還健在的身懷絕技的老藥工記錄下來。”
于懸崖峭壁之上尋找野生石斛,是雁蕩山的絕壁採藥人周朝義一家世代相傳的絕技。鐵皮石斛生長條件極其嚴苛,多出自海拔1500米以上的絕壁,採摘過程可以用“凶險”來形容。“我的師傅採石斛,石頭掉下來,剛好砸在後腦勺上,當場死亡。”不過,面對電視鏡頭,周朝義卻坦言,自己並不想把這門手藝傳給子女。“我希望他們好好讀書,有朝一日走出大山,我希望他們能過得更好。”但是,兒女不學,傳統技藝將何去何從?
紅曲製作也面臨著古法製作技藝的失傳。《草本中國》中記述了浙江桐君堂老藥工王良春最後一次製作紅曲的過程。他戴著斗笠和蓑衣蹲在雨裏等著紅曲發酵,看著白色的秈米漸漸變為鮮紅色,臉上露出了孩子般的笑容,雨過天晴,老人和小孩一起嬉戲的鏡頭無比柔軟。紅曲的加工早已步入機械化生産,如今工廠附近建起了中藥博物館,在館方的邀請下,王良春捐出了他最後一次手工炮製紅曲的工具。幹超説,他印象最深的就是工具被放進展櫃的那一刻,“玻璃蓋子蓋上時那‘哐’的一下,一個屬於手工業的時代,就這樣結束了。”
除了王良春,家人旅居國外,自己留下打理400年老店的廣州陳李濟陳皮第11代後人陳永涓也讓人感觸頗深:“我先生、孩子都在國外工作、生活,只有我一個在廣州,因為可能對‘陳李濟’那個名字,有一個很深的感情,所以我就不願意跟著他們出去……很多人都這樣説,陳李濟的陳皮肯定有秘方,其實沒有的。陳李濟的陳皮,就是靠陳化,靠時間。”
為了採集珍珠,廣西“珠民”吳輝進需要忍受日復一日的孤獨。每年南海退潮時,他就要出海,如果不是親眼看到,你很難想像船艙的簡陋:電力匱乏,時常在大海上伸手不見五指;淡水緊缺,做飯成了奢望,麵條成了唯一的口糧……“在別人眼裏,這樣的生活真的有點虛度年華。但是,對我們珠民來説,真的是幾十年如一日。”吳輝進説。
他們的故事,是手工製作與機械生産的對抗,更是藥人價值觀與現實的博弈。為了記述這些故事, 幹超帶領團隊整整做了兩年的田野調查。他説自己常感懷于國外很多小型紀錄片帶給人直達心底的觸動,“中國又何嘗沒有這樣的工匠精神,何嘗沒有這樣博大精深的文化?”“做紀錄片不能太看重表面繁華的東西。拍攝《本草中國》,我們完完全全把自己沉浸到每一味藥材的探尋中,與每一個醫者藥人的探訪交流中,甚至到常人無法想像的危險環境裏,只為體驗他們的生活,團隊中很多人因此改變了自己的生命觀念。”
意義
希望更多的人能夠走進中醫藥
在社交網路上,《本草中國》收穫了很多年輕觀眾的點讚:“被這個紀錄片感動成中醫粉了!”“順著本草索驥,發現文化的中國。”“看本草中國也可以感動到哭,時間的沉澱積蓄著突破的力量!”
“我們沒想過靠一部片子就扛起復興中華醫藥文化的使命,只是希望更多人、更多年輕人以此為入口,打開一個被我們塵封已久的至美的中醫藥世界。出品方上海篤影文化傳媒CEO孫煜説:“對那些80、90後的孩子們説,《本草中國》是一部好看的紀錄片。能夠通過它來剝掉中醫藥的神秘面紗,讓更多人關注這個行業。我們希望隨著《本草中國》第一第二第三季的播出,未來報考中醫藥大學的學生會多一些,這是我們想要的。”
[責任編輯:李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