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0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先後到中國建設銀行、中國人民銀行考察並組織召開座談會。李克強指出,要做好頂層設計,運用市場化、法治化方式,採取綜合措施逐步降低非金融類企業杠桿率。
《中國國家資産負債表2015》顯示,我國非金融企業部門杠桿率水準相較于美、英、德、日四國為最高。而非金融企業負債率過高,大部分源於中國的金融結構以銀行間接融資為主,自然提高企業負債率。
中投顧問高級研究員薛勝文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降低非金融類企業杠桿率,能夠促進非金融類企業的發展,不僅能夠加大對“三農”的金融支援,促進農産品深加工,使農民和消費者利益得到更好保護。而且還能推動解決民營經濟融資難、融資貴問題,減少和規範企業融資過程中擔保、評估等方面收費。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研究員張茉楠表示,中國必須重新審視“去杠桿”的路徑選擇。“制度套利”、“資本套利”、資本利用和資本配置效率下降、全球經濟結構性週期再平衡等都是導致非金融企業債務規模大幅飆升的因素。要從供給端著眼發力有效“去杠桿”,切實有效降低經營成本、融資成本,提高資本投資效率是有效降低中國實體部門杠桿率的正途。
張茉楠表示,降低非金融部門的債務風險需要調整企業資産負債表,建立市場化的企業資本金補充機制,使企業恢復到健康的資産負債率水準。通過市場化方式,留存利潤、權益融資、私募基金、股權轉讓等補充企業資本金。特別是抑制地方政府競爭性投資,激發民間資本市場活力,進而提高社會資金形成和配置效率。
“此外,進一步深化投資體制改革,對企業實行負面清單制度,對政府實施正面清單制度,降低公共部門的低效投資。”張茉楠表示。
專家表示,從供給端發力“去杠桿”,可以有效降低企業經營成本、融資成本。
[責任編輯:李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