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馬威最近發佈《跨境交易追蹤調查》報告,專門研究15個發達經濟體(或經濟集團)和13個新興市場經濟體(或經濟集團)之間的交易過程。報告認為,由於擔憂經濟增長放緩和企業希望通過並購競相擴展海外業務,中國內地在2015年下半年出現境外收購量首次超過了境內交易量。
在2015年7月至12月間,發達國家在中國內地的境內交易量與前6個月相比下降了55%,由77宗下跌至35宗。根據報告,這是至少10年來最低的數字。同期,發達國家在全球新興市場的投資略微下降了3%至541宗。
“雖然人們的確在擔憂中國內地的經濟,但中期來看,這仍不足以對並購市場産生太大的抑制。對海外投資者來説,中國內地仍是一個充滿著吸引力和商機的地方。特別是,中國內地社會正在走向老齡化,健康醫療就是一個很大的商機。科技行業也很活躍,大量的資金被投放進去,新興企業不斷涌現。”畢馬威中國投資諮詢服務主管雷諾森(RyanReynoldson)表示。
數據顯示,在35宗中國內地境內交易中,其中過半來自香港(22宗),而之前6個月是43宗;3宗來自美國(前6個月是11宗),兩宗來自新加坡(前6個月是6宗)。目前,只有日本在中國內地的並購保持著平穩的態勢,上半年和下半年均為6宗。發達國家2015年全年在中國的112宗境內交易也創下了10年來的低位。
據了解,畢馬威的分析調查涵蓋了買方至少佔據海外公司5%股權的完成交易數據。它跟蹤了15個發達經濟體和13個新興市場經濟體之間的交易過程,但不包含政府、私募基金或其他金融機構投資的交易。
另一方面,來自中國內地的境外並購活動仍然保持強勁。中國內地對發達市場的境外投資上升了5%達62宗。這是10年來最高的半年度成交總數。其中,美國是最熱門的投資地點,成交了12宗,澳大利亞位居第二,成交9宗。在香港的收購案有6宗,比前6個月的15宗有所下降。
調查發現,中國公司在新興市場表現得更為活躍。中國內地在新興市場的投資在2015年下半年上升了78%,達16宗,其中南亞和東亞(不包括東盟)有7宗。
雷諾森補充道:“中國公司正成為越來越精明的國際買家。儘管人民幣的幣值目前處於近年的低點,但我們仍然預期中國企業會持續進行重大的交易。中國內地的私營和國有企業正積極地尋找新的技術,進入新的市場,以使自己在國內市場變得更強,在國際市場上更有競爭力。”
相形之下,涉及新興市場收購發達市場目標的全球並購交易僅上升了2%,由250宗上升至255宗。印度仍然是最積極的收購者,而美國仍是最熱門的收購目標。2015年下半年,新興市場內部的並購活動上升了25%,至149宗。
雷諾森表示:“鋻於目前的經濟波動情況,我們預計發達市場會更注重於他們目前所經營的地區,而新興市場企業會在其他新興市場和發達市場尋找並購目標。對中國內地海外並購而言,投資海外的成本正變得更為高昂,針對資本外流的管制也愈趨嚴格。這使得私營企業較難以將金錢轉往境外。”(記者朱永康)
[責任編輯:袁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