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12月18日電(記者劉歡 李雲路 劉斐 史林靜)正在此間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註定是一次攸關中國經濟發展全局的會議。圍繞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著力加強結構性改革,會議正為即將到來的“十三五”開局之年擘畫全年經濟發展工作。
2016年對中國經濟來説是“開創新局”“譜寫新篇”的一年。它被“標誌”為新五年規劃的開局之年,中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的第一年,也是中共提出的“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用”五大全新發展理念落實、扎牢的頭一年。
找準問題、避過險灘、挖掘動力,擘畫新一年經濟工作、籌謀未來五年發展藍圖……在新常態、新發展、新改革對轉型中的中國産生深刻影響的大背景下,作為發展速度最快經濟體的執政黨,中國共産黨正通過對來年經濟工作精心部署,推動中國經濟實現從要素驅動向效率、創新驅動的華麗轉身,書寫“雙中高”的增長奇跡。
形有波動 勢仍向好
當前,中國經濟步入新常態的表現令一些西方機構唱衰中國的聲音再次抬頭。英國《金融時報》日前刊文臆斷,中國經濟發展模式正處危局,並已走過增長的巔峰。
誠然,當前中國經濟面臨的國內外形勢並不樂觀。世界經濟仍處在金融危機後的深度調整之中,呈現出低增長、不平衡、寬震蕩、多風險的“新平庸”特徵。中國則進入結構調整和動力轉換關鍵階段,潛在增長率趨勢性回落與長期結構性、短期週期性問題疊加,經濟下行壓力不斷加大。
但是中國經濟的基本面沒有改變,仍具有充足的增長潛力。明顯的人力資源優勢、巨大的國內市場規模、方興未艾的新型城鎮化、廣闊的産業升級前景,都是支撐中國經濟長期向好的“信心”之源。
“中國並沒有大的危機跡象,危機僅出現在那些人們認為將繼續以其歷史速度增長的舊行業。”法國巴黎銀行投資公司全球證券部主管西蒙·羅伯茨説,中國經濟正迅速調整,更注重國內消費以重新達到平衡。
中國有句俗話:“東方不亮西方亮。”這用在中國這樣一個人口眾多、地區差異明顯、後發優勢猶存的大國身上,尤為貼切。中國經濟的支撐並非獨木一根,而是“四梁八柱”,具有很強的抗衝擊能力和韌性。
當一些産業在沿海地區失去發展優勢時,在一些內陸地區仍然具有較大發展空間;當外部衝擊對一些資源型地區造成較大發展困難時,卻有利於另一些地區降低成本和提高競爭優勢;當一些地區面臨比較大的結構調整壓力而經濟下行時,另一些地區則由於問題暴露和調整起步較早,結構升級已初見成效,進入穩定增長期。
作為世界上唯一一個擁有聯合國産業分類中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中國擁有其他國家無法比擬的産業配套能力、技術成果産業化能力和抗風險能力。
中國中央政府和居民部門負債率不高,金融狀況總體比較健康,擁有龐大的外匯儲備和國有資産,宏觀調控具備較多政策工具和較大政策空間。
而從世界範圍看,中國經濟過去30多年的高速增長屬於比較典型的後發追趕型增長。儘管從經濟總量上看中國已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但每人平均收入僅排在世界第八十位左右,與發達國家相比差距依然巨大。
中國經濟追趕型增長過程並沒有結束,仍然具有實現中高速增長的潛力。中國在基礎設施和民生領域具有迫切投資需求的事項依然很多,消費需求和供給增長潛力巨大。
因此,即使“舊引擎”日漸熄火,“新引擎”動力不足,中國經濟出現了一些波動,增速有所放緩,但依然取得前三季度的6.9%的增長速度,對世界經濟增長貢獻率高達30%左右,成為世界經濟的“穩定之錨”。
“韌性好、潛力足、迴旋餘地大,這是中國經濟發展的特徵。這些特徵意味著,中國經濟長期穩定健康發展的良好支撐基礎和條件不會改變。”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張立群接受記者採訪時説。
精心佈局 精準發力
在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一個國家經濟應對風險和挑戰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政府能否及時採取正確的調控政策,以及是否具有較強的政策執行力。
改革開放30多年來,中國政府不僅積累了豐富的調控經驗,具有較強的駕馭經濟能力,而且決策效率高、執行力強,能夠在經濟遇到衝擊和挑戰時及時採取必要的調控政策,並切實加以貫徹落實。
面對新常態下宏觀調控“兩難”“多難”問題增多的情況,中國政府結合經濟轉型期特點,在優化總量調控基礎上更加注重結構調控,在強化需求管理的同時更加注重供給管理,在做好區間調控的同時更加重視定向調控,彰顯出高超的調控藝術和駕馭能力。
應對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的狀況,中國既沒有“大水漫灌”、大幅增發貨幣,也沒有盲目投資和顯著擴大赤字,而是在存量上做文章,通過存量資金整合和政策措施改進,提升財政、貨幣政策效率。
中國政府創造性地提出了“合理區間”的調控目標,即守住穩增長、保就業的下限和防通脹的上限。與過去相比,當前中國更加關注民生,把保就業和防通脹提高到了與穩增長同等重要的地位,調控目標既考慮經濟增長,又綜合考慮就業、物價和居民收入等民生指標。
新型工業化、資訊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積極推進“網際網路+”和“中國製造2025”戰略,紮實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一系列前瞻性的頂層設計相繼落地,正在轉化為推動經濟發展的強大動力。
日前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針對明年經濟工作,提出抓住關鍵點、打好殲滅戰,闡明瞭未來一年經濟工作的十大任務。其釋放的信號顯示,明年中國將著力加強結構性改革,推出一批具有重大牽引作用的改革舉措。
外界普遍預計,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將成為中國“十三五”時期結構性改革的發力點,其核心是放鬆管制、釋放活力、讓市場發揮更大作用,從而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提高供給體系品質和效率,提高投資有效性。
此外,中國還將更大力度實施創新驅動戰略,積極穩妥推進企業優勝劣汰,繼續深化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加大國企、財稅、金融、社保等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力度,保持經濟運作在合理區間。
中國明年的經濟工作將依然秉承宏觀政策要穩、産業政策要準、微觀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實、社會政策要托底這一總體思路。
中國信心 大有作為
“仍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這是中國高層對“十三五”時期中國發展情景和形勢作出的重大判斷。
普遍認為,“十三五”時期中國發展仍處於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但戰略機遇期內涵發生深刻變化,中國發展既面臨許多有利條件,也面臨不少風險挑戰。
“這一時期,中國將走向世界經濟舞臺的中心,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綜合國力居世界前列。”清華大學國情研究院院長胡鞍鋼説。
就中國面臨的國際環境來看:和平、發展、合作仍是當今世界的主流。全球經濟仍處於黃金增長期,南方國家迅速崛起;國際政治文化格局大調整,趨於多極化、民主化;全球性科技創新孕育重大突破,科技革命方興未艾;全球進入綠色工業革命的黎明期和發動期。
胡鞍鋼指出,中國面對的國際發展機遇和挑戰都在增強,但是機遇多於挑戰,挑戰也可以轉化為新的機遇。“十三五”時期,仍將是中國大有作為、大有希望、大有前途的戰略機遇期。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的增長屬於壓縮式高增長。研究發現,壓縮式高增長過程一般並不會一下子從高速增長直接進入到低速增長,而是會呈現出從高速到中速增長,再到低速增長的階段性變化。
“十三五”時期,中國經濟發展的最大背景就是“新常態”,即經濟增長速度從高速增長轉向中高速增長,經濟結構顯著調整,經濟增長方式從要素驅動、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
中共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五大發展理念”,排在首位的就是“創新發展”。多方預計,此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將更大力度實施創新驅動戰略。
英國《每日電訊報》刊文指出,中國未來可能逐漸轉型為一個增速更慢、但更受消費和服務業驅動的經濟體。如果中國能夠成功地使其經濟轉型到下一個發展階段,那麼每個人都將是受益者。
伴隨新動能的不斷累積,中國經濟基本面持續向好的積極因素也隨之增加,並逐漸成為引領中國經濟未來持續增長的新期待。
以服務業為例,前三季度8.4%的增速,不僅明顯高於國內生産總值和工業增速,也快於上年同期。目前,服務業增加值已經佔到國內生産總值的51.4%,未來對經濟增長貢獻還將更大。
再看高技術産業,今年前三季度增速高達10.4%,比規模以上工業增速高出4.2個百分點。此外,消費增長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已達58.4%,新的消費熱點不斷涌現,居民收入和購買力持續提高,內需拉動經濟增長新動力逐漸走強。
“雙創經濟”正成為中國經濟的熱點和亮點,對宏觀穩定形成支撐。今年前三季度,全國網上零售額增長36.2%;前8個月,全國新登記註冊企業日均新增超過1.1萬家,註冊資本增長40%以上;前7個月,中國發明專利授權量同比增長56.7%。
一些國際投資機構已經敏感意識到中國經濟新舊動能轉換中孕育的新機遇。他們認為,緊盯傳統産業的增長已無法反映當下中國經濟的全貌。雖然採購經理人指數、工業增加值等指標依然體現工業和製造業的狀況,但隨著網際網路行業、服務業的迅猛發展,中國“新經濟”的表現將會遠遠超過能源和工業板塊等“舊經濟”。
“國內外對中國經濟基本面形成的上述共識,將會給中國經濟帶來更多向好預期。”張立群説。
[責任編輯: 李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