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傳説中家電“活動”力度最大的十月,大街小巷張貼貼著的賣場促銷廣告,讓一直不急著搬家購置家電的我也決定去逛逛家電賣場。好在,不擅還價的我這次有份“省錢秘笈”傍身。
這份“秘籍”得歸功於我的好友C君。C君在一家著名的外資家電公司做了五年的硬體工程師。鋻於他們享有給員工的內部折扣,朋友們買家電往往去家電賣場看樣,再通過他拿貨。幾番比對外觀性能後,我把看中的一款洗衣機型號報給C君。賣場標價7600元,和售貨員談成的十一促銷底價是6000元,而C君從公司內部買的價格是5700元,不過要自己開車去廠裏提貨。
“還不錯,飯錢省下大家聚餐也好”,我暗自忖度。正準備拜託C君敲定幫我拿貨,他卻留心幫我查了這款洗衣機的電商價——在該外資家電公司入駐某遜的官方旗艦店標價5588元,竟比員工價還便宜。“請原諒我作為小職員的悲哀,沒能讓你們享受大的折扣”,C君在微信裏開了句玩笑,但卻真實折射出在家電企業的網際網路困境——本來因為各賣場的比價,家電産品的線下利潤已經透明,而電商平臺介入後,利潤就更薄了。時不時網上再來個“特價秒殺”,優惠券返現什麼的,竟把線下價格也拉了下來,甚至能比員工折扣價格更低。
[責任編輯: 劉承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