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經濟研究所課題組發佈《“十三五”時期我國發展環境、發展趨勢和戰略思路研究》中期成果(以下簡稱《研究》),《研究》認為 “十三五”期間中國經濟平均增速為7%左右,物價總水準維持在2.4%~4.6%之間,工業化進入中後期,2020年國民收入有望達到1萬美元。國家發改委經濟研究所授權中國經濟網摘編部分《研究》內容。
經濟保持良好勢頭,GDP增速7%左右
説到GDP增速,不得不提潛在經濟增長率。經濟潛在增長率通俗來説,是經濟處於某種理想狀態時的産出。經濟學界普遍認為,GDP增速往往圍繞潛增長率曲線合理波動。根據《研究》預測,“十三五”時期我國經濟潛在增速平均為7.3%左右。《研究》牽頭人、國家發改委經濟研究所所長宋立指出,近年來中國經濟的實際增速向潛在增速逐漸靠攏。
《研究》認為,受到改革紅利、勞動生産率提高、自主創新加快、新型城鎮化發展持續、區域協調發展等要素的正向力影響,“十三五”時期到2025年前後,我國仍處於重要的發展戰略機遇期,將繼續呈現比較好的發展勢頭,進入最後的高速增長時期。
“十三五”時期,中國將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綜合國力與美國的差距不斷縮小。從各項指標來看,這一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水準大體與美國1940-1950年代的發展水準相似。從每人平均GDP看,“十三五”末我國大體處於美國上世紀50年代初的水準。
CPI增速前低後高,維持在2.4%~4.6%
“十三五”時期,在國際國內環境條件面臨諸多轉折性變化的情況下,大宗商品國際市場價格溫和上漲,供給面勞動力成本持續上升,構成推動價格趨勢水準下降的影響。《研究》據此判斷,“十三五”時期物價總水準走勢前低後高的可能性較大,趨勢水準維持在2.4%~4.6%。
《研究》建議通過提高人力資本利用效率,緩解勞動力成本上升對物價的推動作用;通過拓展能源資源進口渠道,緩解輸入性因素對物價的推動作用;同時大力推動技術創新和科技成果産業化,提高全要素生産率,緩解成本上升向消費物價的傳導,繼續以物價變動的原因分析為基礎,有針對性地實施價格調控政策,提高政策有效性,促進中長期物價穩定。
經濟結構調整加快,工業化進入中後期
《研究》稱,隨著勞動供求關係及其他資源稟賦比較優勢的變化,我國經濟在增長率降低的同時,結構調整步伐將加快。
在發展階段上,工業化階段由中期轉向後期。高加工度産業比重趨於上升、第三産業比重逐步增加,要素投入從主要依靠數量擴張向主要依靠品質提升轉變,投資率逐步下降、消費率穩步上升,由此導致要素結構、産業結構、需求結構加速優化調整。
順應勞動力供求關係變化與資源供應狀況改變,生産要素組合方式與供給結構變化,將成為“十三五”時期經濟結構調整的必然趨勢。據《研究》預測,到2020年,按照要素密集度分類,我國勞動密集型、資本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産業佔比分別從現在的20%、70%、10%調整為15%、65%和20%的水準。
另外,我國産業結構調整也將在未來5-8年進一步加速,尤其是産業結構將逐步調整變化,第二産業比重將趨於穩定並逐步縮小,而第三産業比重將穩步加大。同時,勞動密集型産業的對外轉移,也將促使我國從以往的技工製造向設計製造轉變,即從“中國製造”轉向“中國創造”。
國民收入邁向高水準,每人平均GDP有望過萬美元
《研究》指出,“十三五”時期我國將邁向高收入的富裕型發展階段。從每人平均國民總收入看,處於從世界上中等收入水準向高收入水準過渡階段;從人口比例上看,到2020年,有2/5左右的人口進入高收入階段;從對美國的追趕系數來看(按照購買力平價計算的每人平均GDP),到2020年,我國每人平均GDP可以達到美國的1/3;從城鄉居民消費結構看,城鄉居民恩格爾系數持續下降且進一步趨同,已經屬於國際公認的富裕型消費結構,其中城鎮居民家庭恩格爾系數將達到30%左右,屬於更加富裕消費結構。預計2020年我國每人平均GDP將超過1萬美元以上,初步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每人平均GDP水準,實現更高水準的小康社會總目標。
[責任編輯: 趙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