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主持召開中國裝備走出去和推進國際産能合作座談會並作重要講話。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張高麗出席。中新社發 劉震 攝
中國裝備和産能“出海”迎來政策東風。
《國務院關於推進國際産能和裝備製造合作的指導意見》16日出臺,提出要以亞洲周邊和非洲為近期主要合作方向,推動鐵路、電力、汽車、工程機械、航空航太等重點行業利用貿易、投資等多種方式“走出去”,打造一批有國際競爭力和市場開拓能力的骨幹企業。
2015年以來,中國官方推動産能和裝備“走出去”力度持續加碼。國務院總理李克強4月專門主持召開中國裝備“走出去”和推進國際産能合作座談會,並兩次在國務院常務會議上作出相應部署。
在中國經濟增速放緩,國內部分行業産能過剩的背景下,官方頻推裝備和産能出口,被認為有助於解出口疲軟之困,創造外貿新增長點,也將推動國內産業優化升級。
據官方數據,2014年中國裝備製造業出口額達2.1萬億元(人民幣,下同),約佔全部産品出口額的17%;電力、通信、石化、航空等大型成套設備出口大增,其中機車車輛出口同比增長近兩成,是同期中國外貿總體增速的三倍。
同時,核電、高鐵等一批重要行業將因此抓住“走出去”歷史機遇,加重在全球産業格局中的分量,打造中國製造的“新招牌”。
以核電為例,據國際原子能機構預計,未來10年除中國外,全球約有60~70台100萬千瓦級核電機組建設,海外核電市場空間將達1萬億元。
官方此舉不僅有利於中國穩定經濟增長,還將利好“一帶一路”建設和中非合作。
“産能和裝備製造合作是‘一帶一路’建設非常核心的內容”,中國國家發改委對外經濟研究所國際經濟合作研究室主任張建平對中新社記者指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需要中國向其輸出産能,以更好融入區域生産網路和全球供應鏈。中國官方此舉有利於沿線國家加快工業化進程,增加就業,進而為“一帶一路”建設鋪路。
張建平分析説,目前中國裝備的競爭優勢主要來自於整體性價比,這對亞非發展中國家“很有吸引力”。
目前,中國與哈薩克在鋼鐵等産業領域已簽約近30個項目,投資總額超過230億美元。同時,與印尼、衣索比亞、埃及等國家也初步確定了基礎設施和産能合作的早期收穫和遠景項目。
為力挺中國裝備參與全球競爭,此次《意見》明確要求發揮人民幣國際化的積極作用,包括取消在境外發行人民幣債券的地域限制,加快建設人民幣跨境支付系統等。
“考慮到人民幣對美元正在貶值,現在發行人民幣債券加快融資是天賜良機。”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經濟研究部部長徐洪才對中新社記者説。
張建平指出,加大人民幣使用力度,將使中國裝備在開拓國際市場過程中佔據更加主動的地位,有利於規避“走出去”的貨幣錯配風險,與東道國實現雙贏。
加大融資支援也成為官方此番推動中國裝備出口的一大亮點。《意見》提出,支援中資金融機構海外網點佈局,支援企業發行股票、債券等在境內外市場募集資金,發揮絲路基金、東盟基金等作用,與國際金融機構共同開展境外重大項目合作。
徐洪才表示,金融服務相對滯後已成為制約中國企業“走出去”的一大瓶頸。只有金融服務同步跟上、超前引領,才能為中國裝備和産能順利“出海”提供保障。
官方還鼓勵企業通過網際網路“借船出海”,借助網際網路企業境外市場、行銷網路平臺,開闢新的商業渠道。
在徐洪才看來,“網際網路+”將使中國裝備定位國際市場需求更加精準,“走出去”更加有的放矢。(記者 李曉喻)
[責任編輯: 吳曉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