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已被免去職務,但新聞仍追著傅成玉,只是他已化身“傅先生”。5月6日,中國石化官微“石化實説”稱,某媒體所謂“傅成玉曾向內部傳達兩大油合併消息”,經與傅成玉先生求證,傅先生表示:“純屬子虛烏有。”
此前,傅成玉的動向已為各界廣泛關注。5月4日,“石化實説”發佈消息,王玉普接任中國石化董事長、黨組書記,傅成玉到齡退出領導班子。一時間,“老將已去”的壯烈之音不絕於耳。同日,去職的還有中國石油董事長周吉平和中海油董事長王宜林—王宜林轉任中國石油董事長,中海油總經理楊華則升任董事長。
“三桶油”同時換帥!消息迅速登上諸多財經媒體頭條。有人在感嘆曾經的故事已成傳説,也有人在推測“三桶油”人員的複雜心態,還有人在判斷其未來的歷史該如何寫就。
無論如何,未竟之業終需繼續。
事實上,“三桶油”老將們皆功名在身,尤其傅成玉更是中外能源界響噹噹的人物,正因此,留給新帥們的擔子絕不輕鬆,他們面臨著多重大考。作為舉足輕重的中央企業,“三桶油”肩負著改革發展的重擔,尤其是“三桶油”如何洗去腐敗泥垢,振奮精神,再行創業,可謂任重道遠。
3月16日,全國兩會剛閉幕,中紀委網站即宣佈,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總經理廖永遠涉嫌嚴重違紀違法,正在接受組織調查。其後,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原黨組成員、副總經理吳振芳涉嫌嚴重違紀,正接受組織調查。再後,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總經理王天普涉嫌嚴重違紀違法,正接受組織調查。
不到兩個月內,“三桶油”高管悉數倒下,令人震驚。今年年初,國務院國資委主任張毅表示,“要嚴肅查處違紀違法問題,特別是對那些頂風違紀、不收斂不收手的,發現一起查處一起”,“要強化對權力運作的制約和監督,以改革創新的精神從體制機制上來審視研究現有監督體系,下決心、花力氣解決實際問題,真正形成監督合力、有效發揮作用”。
此言正中肯綮。去年以來,中央專項巡視接連展開,對央企颳起“反腐風暴”,迄今已有12名高管被查。
中國行政體制改革研究會副會長汪玉凱稱,這次“三桶油”換帥,可以看成一次輪換,輪換的背後正是防止腐敗之因由。“一個人在一個崗位上工作久了,容易形成一種裙帶關係、一個關係網,特別是通過這次反腐敗,查出一些央企高管大搞腐敗,充分説明瞭這點”。
禍不單行。近日,“三桶油”發佈的一季報淒悽慘慘,令市場大跌眼鏡。
今年一季度,中國石化實現營業收入4782.41億元,實現利潤總額29.3億元,同比降低84.8%。歸屬於母公司股東凈利潤16.9億元,同比下跌87.5%。這是近10年,中國石化最低的一季度凈利潤,以往皆在百億元以上。
中國石油的日子也不好過,一季度實現營業收入4103億元,同比下降22%;實現歸屬於公司股東凈利潤為61.5億元,同比下降82%。其中,受平均原油實現價格大幅下降等因素影響,勘探與生産板塊實現經營利潤172.99億元,同比下降67.2%。這也是中國石油上市8年來最差的季度成績單。
因與兩位“老大哥”業務區別較大,中海油一般只披露油氣銷售收入,報告期內,公司未經審計的油氣銷售收入約355.4億元人民幣,同比下降39.9%。
業績慘烈,令市場不忍目睹。據此,有業內人士認為,中國石化、中國石油繼任者不但要擔起反腐的重任,還要力扛業績的挑戰,“哪一個都是極費力氣的事,不脫層皮是不行的”。
此時正值央企改革的風口浪尖。儘管國企改革頂層設計方案的出臺一再推遲,而改革已成開弓沒有回頭箭之勢。中國石化和中國石油雖然不在國資委“四項改革”試點之列,但都已進行了引人注目的探索,中國石化的步子尤其大。
去年年初,中國石化打響央企混合所有制改革第一槍,拿出30%的銷售公司股權引入外部投資者。此事歷經一年終獲國家發改委和商務部的批復。今年年初,中國石化宣稱,未來實體經濟面向市場化,總部集團成為控股公司,進而向投資管理公司轉化。這正是國有資本投資公司的路子。
如今,傅成玉已卸任,王玉普又將在中國石化的藍圖上打上怎樣的烙印?特別是3位新任掌門人都有石油石化能源領域資深專業背景,他們在推進改革方面如何作為,令人拭目以待。
更有甚者,在中國南車和中國北車合併之後,市場對央企重組充滿想像空間。“三桶油”會否合成國家石油公司?或者石化雙雄分久必合?“石化實説”辟謠之舉正為此而來。
民生證券分析認為,石化雙雄直接合併可能性不大,如果合併成一家,那就成為國家石油公司,我國是石油凈進口國,一般石油凈出口國運用此模式。保留兩家國家石油公司,有利於維護國內市場上的競爭。其次,這幾家公司本身已過於龐大,公司治理尚不成熟,運作效率低下。
數據顯示,中國石油集團公司旗下上市公司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在全球範圍內有近53萬名員工,是埃克森美孚員工總數的7倍多。然而,中國石油去年的凈利潤為人民幣1071.7億元(合172.4億美元),埃克森美孚為325.2億美元。
不惟如此。與南車北車相比,石油石化行業更貼近人們的生活,各界對其壟斷的敏感度更高。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企業研究所副所長張文魁認為二者合併是不合適的,當前更重要的問題是,如何為在這一關乎國計民生的行業引入更多競爭,而非減少競爭。
[責任編輯: 楊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