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海關總署8日發佈最新數據,顯示中國進出口數據雙雙下跌,延續3月的下滑態勢,引發國際輿論熱議。中國貿易情況低於市場預期,經濟形勢更加嚴峻。商務部國際貿易專家李健8日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中國前4個月外貿形勢嚴峻的原因有多方面,但沒必要盲目悲觀,外貿數據並非一片漆黑,也有多處亮點。
海關總署數據顯示,4月份中國進出口總值為1.96萬億元人民幣,同比下降10.9%。其中,出口值為1.08萬億元,下降6.2%;進口值為8739億元,下降16.1%;貿易順差2102.1億元,猛增85.2%。今年前4個月中國進出口總值累計7.5萬億元人民幣,同比下降7.3%,出口增長1.8%,進口則下降17%。
對於中國公佈的貿易數據,外媒紛紛“看跌”,並分析外貿下滑原因。美國彭博社8日稱,中國出口貿易在4月遭受“意料之外”的下滑,經濟增添了新壓力,競爭力減弱,而中國經濟此前就面臨生産過剩和競爭力減弱等嚴峻挑戰。文章分析認為,美國經濟復蘇、內需增長對於中國是好消息,但這一有利因素被歐洲經濟不景氣、對日本出口貿易下降等因素抵消。數據顯示,今年1月到4月期間,中國對美國出口貿易增長9.2%,對歐盟國家出口則下跌0.7%,對日出口更是下滑了12%。彭博社稱,以貿易額加權率計算,人民幣在過去一年升值10%,這一因素直接導致中國出口競爭力下降。英國市場調查研究企業資本經濟公司經濟學家伊萬斯認為,中國今年年初出口貿易不穩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農曆春節的影響。不過他“仍然對中國貿易前景持樂觀態度”,期待“負增長只是短期現象”。
法新社稱,中國這些“令人失望”的數據折射出長期存在的經濟弊端。雪梨澳洲聯邦銀行的中國和亞洲經濟學家表示,出口貿易本應該是中國經濟增長的“穩定劑”,但今年卻成為可能導致經濟下滑的“風險指標”。專家認為,人民幣強勁勢頭導致中國出口貿易呈下降趨勢。此外,用人成本上升也是原因之一,法新社援引美國渣打銀行有限公司的一份報告稱,中國著名的出口産品加工製造基地——珠江三角洲工業基地正面臨用人成本增長的問題,此外,該基地工人呈現高齡化,工人平均年齡從5年前的35.5歲增至38.3歲。
路透社稱,中國4月份的進出口數據“遠遜市場預期”,反映了外需依舊疲弱的客觀現實。英國《金融時報》稱,這無疑是中國經濟放緩的一個信號,而中國經濟增速減緩尤其體現在此前過熱的房地産業冷卻,“現在樓市價格和成交量已持續下跌一年以上,造成與之相關的水泥、鋼鐵、玻璃等行業處於産能過剩的尷尬境地”。英國媒體還認為,4月份中國製造業活動數據也低於市場預期,製造業活動輕微下滑,中國一系列經濟數據的疲弱趨勢仍在持續。
美國華爾街見聞網站稱,中國4月外貿數據是6年同期最差,文章對中國今年能否實現經濟全年目標持懷疑態度。日本時事通訊社稱,如果外需不振持續,中國國內經濟景氣勢必受到影響。日本《每日新聞》則稱,中國經濟減速對日企也有直接影響,可能導致日本國內經濟趨冷。
“目前世界經濟總體處於緩慢復蘇階段,外需相對疲弱,從數據來看,這種外部環境造成的影響不樂觀,中國全年進出口增長的基礎很不穩固。”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對外貿易研究所所長李健8日接受《環球時報》採訪時表示,外貿數據下滑有具體的客觀原因。他説:“前期人民幣貶值美元升值,有些資金就以貿易形式流出;另外,數據不好看也有價格因素。今年大宗商品的價格整體比去年下降20%-30%,雖然原油、鐵礦石等基礎材料進口在數量上呈現增長,但由於價格持續下滑,導致進出口金額下降。”
2015年中國進出口增長的目標是6%,前4個月數據普遍低於預期,全年任務能否達成?對此李健認為,雖然同比數據上出現大幅下滑,但環比數據正進一步轉好。雖然中國外貿總體形勢比較嚴峻,但全年由降轉升、出現小幅穩定增長也是有可能的。
李健認為數據中有多處亮點顯示,中國經濟結構正在往好的方向調整,包括加工貿易比重下降而一般貿易上升,以及民營企業外貿比重增加等。“此外,過去東部沿海省份佔中國外貿的90%,現在中西部地區外貿比重持續上升,已經超過15%,這説明中西部地區的經濟潛力正在得以挖掘。”
8日,滬指連跌三日後開始反彈,重新站上4200點。截至收盤,滬綜指報4205.92點,漲93.70點,漲幅2.28%。《華爾街日報》引述中國官方媒體的話稱,中國牛市並未終結,股市將回歸理性慢牛,無論是監管層還是股民,都期望市場平穩健康發展。
【環球時報駐英國、日本特派特約記者 黃培昭 藍雅歌 環球時報記者 倪浩 劉皓然】
[責任編輯: 馬一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