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利合作:新的歷史高度
——權威專家解析“一帶一路”《願景與行動》
特邀嘉賓: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秘書長、國際局局長 程國強
中科院地理所所長助理、研究員 劉衛東
商務部研究院副院長 李光輝
3月28日,習近平主席在博鰲亞洲論壇2015年年會開幕式上發表主旨演講時透露,在有關各方共同努力下,“一帶一路”建設的願景與行動文件已經制定。
隨後,《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願景與行動》(簡稱《願景與行動》)正式發佈。這份8000余字的文件界定了“一帶一路”的時代背景、共建原則、框架思路等,引發世界高度關注。
中國如何深度融入世界經濟體系?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和責任共同體又意味著什麼?
參與方的“多元化”:不是獨奏,而是合唱
目前,已經有60多個沿線國家和國際組織對參與“一帶一路”建設表達了積極態度。在眾多專家學者看來,此次《願景與行動》最大的亮點在於“理念”——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的十六字理念,既是古代絲綢之路精神的傳承,也體現了發展理念的創新。“包容,這是區別於其他合作組織或機制的典型特徵。”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秘書長、國際局局長程國強説。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提出“一帶一路”相關的國家基於但不限于古代絲綢之路的範圍,各國和國際、地區組織均可參與,讓共建成果惠及更廣泛的區域。“這意味著現代絲綢之路參與方的多元化。”程國強指出,這有別於其他合作機制,不針對第三方,不搞封閉性集團,只要是有意願參與的國家或地區均沒有門檻要求,皆可自願成為參與者、建設者和受益者。
不是中國一家的獨奏,而是沿線國家的合唱。在中科院地理所所長助理、研究員劉衛東看來,“互利共贏”有很實在的內容支撐,比如目前中國勞動密集型産業轉移、産能合作都將給相關國家帶來新的機遇。
“五通”的“含金量”:做大蛋糕,共用蛋糕
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此次提出的“五通”充滿“含金量”,成為關注焦點。“一帶一路”建設不是空洞的口號,而是看得見、摸得著的實際舉措,將給地區國家帶來實在的利益。
“‘五通’體現了合作重點,每個‘通’都很具體,富有吸引力。”商務部研究院副院長李光輝指出,相關安排非常實在。比如“暢通陸水聯運通道”“推進港口合作建設”,這些都將直接讓沿海國家獲益。
“互利,這是推進現代絲綢之路建設的根本動力。”程國強指出,不搞零和博弈,不搞利益攫取,更不搞與鄰為壑的重商主義、産品傾銷,而是立足於各參與方優勢互補,實現利益共用、共同發展。
中國每年向沿線國家提供1萬個政府獎學金名額、合作開展廣播影視劇精品創作及翻譯……在程國強看來,廣泛開展文化交流、學術往來、人才交流合作等,都將為深化雙多邊合作奠定堅實的民意基礎。
機制的“開放性”:既跳交誼舞,又跳集體舞
充分利用現有合作機制,推動沿線各國發展戰略的對接與耦合是推進“一帶一路”戰略的重要特點。一方面充分發揮現有聯委會、混委會、協委會等雙邊機製作用,協調推動合作項目實施。另一方面發揮上海合作組織(SCO)、中國-東盟“10+1”、亞太經合組織(APEC)等現有多邊合作機製作用。
既加強雙邊合作,又強化多邊合作,專家們將其形容為“既跳交誼舞,又跳集體舞”。
今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關鍵之年,也將在對外開放的新格局之下邁出堅實步伐。“我們可以更辯證地看待兩者關係。”李光輝説,推進改革需要擴大開放,改革的推進為開放提供了新的動力,而擴大開放又倒逼改革的推進。與沿線國家合作有利於提高産業競爭力,形成更合理的經濟構架。
專家認為,面對復蘇乏力的全球經濟形勢“一帶一路”的美好願景與務實行動帶來的是信心和機遇。讓絲綢之路煥發新的生機活力,以新形式使亞歐非各國聯繫更加緊密,互利合作將邁向新的歷史高度。
“一帶一路”是互尊互信之路、合作共贏之路、文明互鑒之路。伴隨各國和衷共濟,實際舉措落地開花,將會有更多人分享發展的實惠。“在《願景與行動》中,中國各地也明確了開放定位。”劉衛東説。
目前,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籌建工作邁出實質性步伐,絲路基金已經順利啟動,一批基礎設施互聯互通項目已經在穩步推進。
[責任編輯: 李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