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帶一路"並非一句空泛的口號或權宜之計。這一戰略是中國與世界整個格局進入"新常態"之後,對內對外的根本需求和長遠的發展方向。單純出於國內利益的推廣,或者簡單外露的宣示是不適宜的,會收效甚微甚至引發誤會。而在傳統經濟、外交的維度之外,通過提高軟實力,展現吸引力,才容易被認同是互利而長遠的。
同時國際體系也在發生變化。以前的國際與區域治理安排大都是排他性的,有一定的目的和原則,現在則出現了兩條平行線:一是發達國家主導的TPP、TTIP等新規則談判,旨在取代WTO等傳統貿易規矩,重新來立投資規矩。另一個方向則是"一帶一路"模式,突出表現為一事一議,因為新常態對所有傳統規矩都是一種挑戰。
針對"一帶一路",發達國家有不少反對此戰略尤其是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的聲音,理由是"國際經濟組織就應該講究治理結構、透明度和條件性"、"如果直接提供免費資本,可能擾亂國際秩序"。而國內一些宣傳討論中,顯露出支援短期經濟增長和轉移過剩産能的一些片面説法,也引起了發展中國家的疑慮。
其實在戀愛或婚姻中,實力並不總屬於"高富帥"或貌似強大的一方,還取決於吸引力的規律。好的企業領導者也都知道,大組織很難僅靠發號施令來運作,還需要以身作則帶動大家共同實現目標。"一帶一路"能否為各方所理解、認同、支援,其實極大依賴於這種"軟實力"。
亞當·斯密曾經把市場的力量形容為"看不見的手",而要催生持續的合作,自古至今的交往中同樣有一隻看不見的手,那就是軟實力--無須脅迫和收買,一種無形的吸引力自會誘導人們走到一起。要具備這種魅力,"日常互動"、"戰略溝通"與"文化交融"三個層面的建設缺一不可。
通過網際網路構建"一帶一路"朋友圈
軟實力理論的提出者,哈佛大學的約瑟夫·奈曾強調,當今權力正在發生兩種類型的改變:一是權力在國家之間的轉移,二是從國家與正式機構向非國家的行為者、網路空間擴散。移動互聯和社交媒體等的興起,將成為未來發揮影響力的重要方式。
還在上一輪通信手段的革命中,1937年英國外交大臣安東尼·伊登就曾指出:"毫不誇張地説,如果忽略了現代技術條件所賦予的手段,不用這些手段來進行解釋和説服任務,即使再高明的外交政策也會遭遇失敗。"
在軟實力建設的第一層面,需要突破的短板可以歸結為兩點:首先,別人是怎麼看我們的;其次,如何影響這種看法。這兩方面,網路都可以發揮事半功倍的作用。
首先,可以建立起針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民意調查系統。類似成功的軟實力項目,包括美國智庫皮尤的"全球態度項目"(Pew Global),芝加哥全球事務委員會對全球性議題的系列民意調查,新興國家也都開始出現類似的本土研究項目,以掌握各階層、各年齡段的民眾對於國際關係、別國形象意見的第一手數據。
以拉美為例,拉美本土民意機構"拉美晴雨錶"的調查數據發現,中國在拉美的受歡迎程度(58%)其實低於日本(63%),更低於美國(74%)和歐盟(63%)。皮尤全球態度2014年春季的調查數據同樣印證了這一點,中國在巴西的受歡迎程度(43%)低於日本18個百分點。
了解"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目標受眾至關重要,但目前我們還缺少類似民意調查研究項目。軟實力意味著協調他人的意願與我們的預期相吻合,所以首先要了解別人如何聽取資訊。
另一方面,有效的軟實力是一條既包括聽者又容納説者的雙向道,所以第二步可以考慮,設置以"一帶一路"各國社會精英為對象的"新絲路網路傳媒平臺"。以財經、旅遊、環境、城市及文化議題為主軸,為各國提供一個超越西方視野的跨國資訊與觀念傳播與分享管道。
新加坡國立大學的鄭永年也建議,這類跨國傳媒總部可以設置於海外,大量聘用跨國專業人士,同時運作多種主要語言的網路新聞平臺和社交媒體,特別是動員騰訊、阿裏等國內網際網路企業參與。
網路等新傳播方式的興起,其實給了中國在軟實力建設上後發趕超的機會。其中"一帶一路"沿線,包括了大量島嶼國家和山地國家,由於中國的電信和網際網路企業在無線領域的後發優勢,已經取得相當的競爭優勢。舉例而言,像印度尼西亞這樣的千島之國,由於有線網路鋪設的瓶頸,無線互聯的使用體驗就至關重要,所以"微信"等中國本土 APP後來居上,用戶數量大大超過歐美日Facebook Chat、Line等從傳統桌面網際網路延伸過來的聊天工具。
海上絲綢之路上的東南亞國家,有著大量的華人華僑。這些年很多去東南亞旅遊的華人發現,他們的導遊都會用微信曬朋友圈。大量擁有共同歷史文化卻在地理上被隔離的人們,已經被組織到一個巨大的虛擬社區之中,通過設置議題將其組織起來,可以成為一個軟實力資源的富礦。
線上線下打通,軟硬實力協同
軟實力建設的 第二層面是戰略溝通,它與長期的外交經營或精細的行銷推廣類似,需要規劃和頂層設計,特別是與硬實力的展開相互協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差異性巨大,掌握其不同階層不同利益相關方的偏好,才能更好地與經濟合作相匹配,有效地實現國家意圖。
"一帶一路"國家雖然經濟發展水準有限,但民眾對於權利、環境、公平的意識已經強烈覺醒。恰恰軟實力發揮作用靠的是自身的吸引力,而不是強迫別人做不想做的事情。以海上絲綢之路上的重要國家緬甸為例,2014年中緬皎漂-昆明鐵路項目遭到擱置,一定程度上是走出去過程中軟實力不到位而導致的,值得深入總結。
該項目原計劃投資200億美元,中方負責籌措大部分資金,並擁有50年的運營權。這輪對於中緬鐵路的規劃,當地媒體極其關注其對沿途的文物古跡和宗教設施可能的影響。安邦諮詢創始人陳功認為,項目擱置的直接原因,就是緬甸政府向本國民眾和非政府組織意見的妥協。大型基建項目很難直接惠及沿途的多數百姓,而此前中國企業往往對環境保護重視不夠,也較少雇傭當地人。
而在地緣的軟實力博弈中,美國一直是緬甸主要反對黨全國民主聯盟的最大支援者,印度曾收容了流亡的昂山素季一家,新加坡的企業則正在充當皎漂經濟特區的顧問。對於中國借助中緬鐵路和皎漂港進入印度洋,以及對馬六甲海峽地位的影響,多國都出於潛在的利益考慮在施加影響。
而日本在緬甸的經驗值得學習,體現出硬實力和軟實力的良好協同。日本企業開發仰光工業園區時,建完港口和鐵路後就交還給緬方,同時也不謀求對工業園區的絕對控制權,看似放棄了硬實力,但由於所有項目採用的都是日本的技術和標準,因此影響力是不言而喻的。在開發過程中,日本企業非常注重環境保護和資源集約利用,雇傭了大量緬甸工人,還在當地援建了醫院和學校。既贏得了緬甸政府和民眾的好感,又在事實上保持了對合作項目的控制力,保障了己方的長遠利益。
推而廣之,"一帶一路"國家其實面臨著共同內部挑戰,如社會和經濟變遷、不平等和貧困、教育和技能發展、城市化、治理挑戰、衛生保健的普及、提供公共服務,等等。過去那種搞定政府、"一切向上看"的簡單營商做法已經行不通了。
但另一方面,企業和品牌所能直接接觸到的人群數量,遠遠超過政府的能力所及。中國企業走出去的過程中,如果能得到敏感性和溝通技巧方面的培訓,進而積極開展慈善和公共外交項目,才標誌著一個國家軟實力的真正形成。
繁榮文化活動,重建文明交融之路
軟實力建設的第三層面就是文化交流,為了強化主題或推行特定政策,需要按年度策劃具有象徵意義的事件和交流活動。進而在數年甚至數十年的時間內,通過獎學金、交換活動、培訓計劃、以及媒體和文化渠道,培育與關鍵人物之間的持久聯繫。
傳統國際關係中的典型問題是:誰在軍事實力、經濟實力上佔據優勢?進入資訊時代後,美國蘭德公司的一份報告曾預言,一個國家講故事的能力、故事的説服力和取信於民的能力,將是軟實力的關鍵。
2014年,通過我國文化、學術、外交和企業界,以及在諸多國際組織任職的中國人的通力協作,和哈薩克、吉爾吉斯斯坦一道,將三國"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成功申報為世界遺産,這就是一個軟實力構建的成功範例。
按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前副主席郭旃評價,三國聯合申遺的成功,為中國"一帶一路"戰略的國際框架和歷史淵源,作出了有力的鋪墊和證明。回顧國際友誼與交流,溝通國際情感和認同,軟實力的作用潤物細無聲。
回到中緬合作的例子。其實被擱置的中緬鐵路項目,以及已經建成的中緬油氣管道,線路中相當長一段部分與有深厚歷史淵源的滇緬公路重合。三條道路合一,從過去走向未來,其間蘊藏著厚重的軟實力資源有待開掘:當年的滇緬公路,不僅是抗戰最艱苦時期中國突破封鎖的生命線,更是國際合作的典範,改變了整個太平洋戰場的格局。遠征軍的壯烈事跡,則是中國履行國際義務與責任的象徵,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週年的今天仍舊鼓舞著民眾。
再向前上溯,南方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作為人類文明的通道,應當繼續推進國際申遺活動,以樸實確鑿的歷史記載與實物印記,見證中國的軟實力地位;以和平交流、各取所需、共同繁榮的歷史經驗,夯實中國與"一帶一路"國家的合作關係;並再現共通、共同的歷史、情感和相互需求,自然合理地促進國家利益的合作拓展。
更長期的規劃中,國家還應支援更長期的文化交流,構建更多富有創意和靈活性的制度安排,包括組建"一帶一路"智庫與文化機構的網路,發展當地工商界、研究界、文化界的精英人士;培訓更多的國別研究人才以及公共關係專家;設立國家級的留學生和訪問學者資助計劃,並升級網際網路手段及內容,將實際訪問和網上交流相結合,為熱心學習對方文化的青年創造一個線上線下相連通的人際網路。
與硬實力相比,軟實力運用起來見效更慢,作用力更分散,且實施起來更加困難。但吸引力的規律就在於,這樣的"朋友圈"一旦建設起來,就可以溝通情感,孵化合作,不斷吸引更廣泛的關注和投入,值得期待。"一帶一路"軟實力的建設,將會是一個長期持久、但不斷顯現成效的過程。文/瞭望智庫研究員 吳亮 史晨
[責任編輯: 宿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