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關總署新近發佈的統計數據顯示,1月份,我國進口、出口總值雙降。其中,出口1.23萬億元,下降3.2%;進口0.86萬億元,下降19.7%;貿易順差3669億元,擴大87.5%。
值得注意的是,1月,海關總署發佈的外貿出口先導指數為38.6,較去年12月下滑1.5。自去年10月份起,該指數連續四個月下滑,預示今年一季度以及二季度初我國出口仍然面臨下行壓力。
把握“大市場”,外貿發展注重提質增效
隨著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我國對外貿易也進入以穩增長、調結構、提品質為特徵的新常態。
“從國際市場看,2012年,我國出口占國際市場份額已達12.2%,貿易結構、貿易方式已經發生了明顯變化。”海關總署辦公廳主任、新聞發言人張廣志認為,過去,我國主要通過輸出價廉物美的中低端産品,佔領國際市場份額;現在,各國普遍把擴大出口當作促進經濟復蘇的重要手段,國際市場競爭日益激烈,期待外貿出口持續保持兩位數以上的高增長已不現實。
統計數據顯示,我國進出口增速已連續3年低於國民經濟增速。今後,在著眼于鞏固傳統優勢産品市場份額的同時,外貿政策應更加積極地扶持新業態、新商業模式發展,支援企業搶佔全球市場,努力提升我國産業在全球價值鏈的分工地位,培育外貿競爭新優勢。
分析1月出口下滑的原因,中國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曹遠征認為:“這主要是因為外需不正,世界經濟總體仍處在低迷之中,新興市場經濟體的增速也在放緩。”
去年,雖然美國經濟復蘇趨勢穩健,但年末歲初,消費需求仍低於預期,歐洲經濟復蘇進程依然緩慢,去年三四季度通縮明顯。同時多國央行奉行貨幣寬鬆政策,競爭性貨幣貶值,給中國商品的競爭力也帶來不小衝擊。
“依靠勞動力、資源等比較優勢擴大出口的階段已經過去了。”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執行院長劉元春認為,面對出口下行壓力,短期來看,可以通過調整匯率,提升出口動力;也可以通過貨幣政策引導資金進入實體經濟,提振企業活力。但從中長期來看,“應當努力提質增效,提升外貿出口商品的附加值、含金量,實現外貿轉型升級,將來,構建內涵式、創新式比較優勢。”
實現“大平衡”,促進進口出口同步增長
張廣志表示,我國經濟與全球經濟已經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依存的格局。中央提出,要更加積極地促進內需和外需平衡、進口和出口平衡、引進外資和對外投資平衡。這是外貿轉方式、調結構、穩增長的基本要求。
曹遠征説:“新常態下,我們要從一個新的角度看待中國經濟,看待進出口。過去粗放式的出口導向型經濟不可持續,現在新常態下進口、出口要實現再平衡。”
海關統計顯示,1月份,進口跌幅遠超出口,外貿順差大幅飆升。進口下跌,主要原因是進口量較大的國際市場大宗商品價格持續下跌,也與國內市場需求不振有很大關係。
“面對出口增量的下降,應當保持一定定力,將更多精力放在擴大內需上。要下大力氣調結構、促改革、惠民生,讓消費成為中國經濟新引擎。” 曹遠征説。
張廣志表示,實現“大平衡”,海關總署將繼續研究提出擴大進口、穩定出口的政策建議,認真制定適應多元平衡的海關監管新辦法、新舉措。在推動貨物貿易增長的同時,大力促進服務貿易新發展,為高水準“引進來”、大規模“走出去”創造條件。
“儘管當前出口壓力不小,但我國外貿發展的綜合競爭優勢仍然存在。”張廣志説,和其他新興經濟體相比,我國基礎設施完善、産業配套完整、人力素質較高,短期內我國産業和發達國家總體上呈結構性互補的格局也不會發生根本改變。隨著我國外貿結構不斷優化升級,外貿發展一定能實現新跨越。
[責任編輯: 宿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