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信託理財作為高端理財産品,具有收益高、資金穩定性高、投資範圍廣、信託財産獨立等特點,近年來獲得了大量投資者青睞,也吸引了部分高凈資産家庭將其作為資産配置的一個重要渠道。信託投資的優勢如何發揮?投資股市的信託能不能買?如何通過信託理財來實現家族財富的傳承?本報記者采寫了系列報道。
伴隨著滬指去年全年累計上漲52.87%,滬深兩市日成交量屢次突破萬億元,創出歷史新高。這反映出A股市場的走牛,離不開大批增量資金的進入。作為銀行理財資金間接入市的融資通道,傘形信託在這一過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在這背後,也折射出信託行業內部結構的變化。
杠桿資金的入市渠道
“目前,資金通過信託渠道進入股市的模式主要有3種:一是‘陽光私募’模式,二是單一賬戶的結構化信託模式,三是‘傘形信託’。相比前兩種模式,傘形信託是近期信託資金涌入A股的最大通道。”格上理財研究中心研究員歐陽嵐表示,目前傘形信託入市的存量規模估計在3000億元左右。
“傘形信託通常由銀行發行理財産品認購信託計劃優先級收益權,獲取優先固定收益;融資客戶認購劣後級收益權,並根據證券投資信託投資表現,獲取剩餘部分收益。”百瑞信託研究員王力航介紹説。
與融資融券相比,傘形信託入市的優勢更為明顯。目前傘形信託的杠桿率最高可達3:1,而融資融券的杠桿率多為1:1。由於傘形信託的優先級多來自銀行理財資金,其配資成本也比融資融券低。此外,傘形信託可投資于股票、場內封閉式基金、債券,範圍更廣泛。
“實際上,傘形信託在過去幾年已經存在,但由於此前股市長期低迷,銀行對於此類業務興趣並不太大。2014年下半年A股轉暖,一些銀行開始力推此類業務。”歐陽嵐説。
但杠桿資金大量入市,也加劇了市場波動和風險。1月27日,市場傳聞部分銀行收緊傘形信託,滬指盤中大幅跳水,金融板塊一度跌幅達4%。王力航表示,目前,傘形信託的存量規模與超過1萬億元的“兩融”規模相比還較小,難以直接對股市造成巨大影響,但傘形信託規模的變化從側面反映了市場的風險偏好。
股市的上漲與傘形信託規模的增長,是一個相互強化的過程。中國信託業協會日前發佈的數據顯示,2014年度,資金信託對證券市場的投資規模(按投向統計)為1.84萬億元,佔比為14.18%,較之2013年末,同比增加3.83個百分點。
“資金信託對證券投資佔比的提升,主要緣于資本市場投資價值的顯現,以及資産配置需求多元化等市場因素。”中國人民大學信託與基金研究所所長周小明表示,信託公司以其“多方式運用、跨市場配置”的靈活經營體制,能根據政策和市場的變化適時調整信託財産的配置領域,因此更受相應投資者青睞。
結構優化進行時
與銀行、保險、券商和基金等不同,信託具備橫跨貨幣市場、資本市場、實業市場領域的制度優勢,擁有股權、債權及多種形式靈活的運用方式。截至2014年末,13.04萬億元的資金信託主要投向工商企業、基礎産業、金融機構、證券投資和房地産5大領域。其中,投向實體經濟部門(包括工商企業、基礎産業等)的佔比為70.60%。
雖然信託資金投向以實體經濟為主,但本輪傘形信託資金大舉入市也折射出了信託內部結構的變化。“受宏觀經濟增速下行、地方債務風險顯現和房地産中長期風險暴露增加等影響,資金信託對工商企業和基礎産業配置呈減少的趨勢。與之相反的是,資金信託對金融機構、證券投資的配置近年來一直呈現上升趨勢。”周小明説。
近年來,隨著信託公司傳統業務進入平穩發展期,證券投資信託成為很多公司轉型的方向。但是,目前國內大多數信託公司在證券投資業務中主要扮演服務提供商和融資通道角色,並未主動承擔市場風險,也難以享有市場的超額收益。
“相比之下,信託在國外成熟市場上扮演的角色可能更多樣化一些,部分信託和國內的信託公司相似,專注于提升綜合服務水準,但也有部分信託公司專注于發展專業投資能力,主動管理市場風險,擁有豐富的證券市場投資經驗。”王力航表示,未來,國內信託公司的證券投資業務還存在很大的增長潛力和發展空間。
數據顯示,2014年末,國內68家信託公司管理的信託資産規模和經營業績雖創出歷史新高,但其同比增幅均有較大幅度回落。從資金信託的客戶結構看,2014年度,單一大客戶驅動的單一資金信託佔比為40.44%,集合資金信託佔比為30.70%,銀信合作單一資金信託佔比為22.14%。集合資金信託佔比同比提高5.80個百分點,創下歷史新高。
“長期以來,信託業招致詬病的一個主要原因是主動管理能力不足,而判斷的基本標準就是集合資金信託的比例不高。”周小明表示,2014年度在信託資産總規模增速下滑的同時,集合資金信託比例卻加速提升,並創歷史新高,表明信託業為適應市場變化而加快了提升主動管理能力的步伐,轉型效應明顯。(記者 何 川)
[責任編輯: 宿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