監管部門的一次“敲打”,引發了A股市場的“踩踏事件”,並使得監管部門連夜進行解釋。
19日晚間,針對市場對於金融監管部門有意聯合打壓股市的猜測,證監會新聞發言人鄧舸表示,這與事實不符。鄧舸説,從(兩融)檢查結果看,目前證券公司融資類業務運作平穩,整體風險可控。對12家存在違規行為券商採取行政監管措施,旨在保護投資者合法權益,促進融資業務規範發展,市場不宜做過度解讀。他同時表示,對證券公司開立融資融券信用賬戶時證券資産低於50萬的客戶,繼續按證監會原有政策和規定執行,不能因為這一資産門檻而強行平倉。對這類客戶,證券公司要加強風險評估,切實做好風險提示和客戶服務。
週一(1月19日),受監管層出手規範券商兩融和銀行委託貸款業務影響,A股暴跌,上證綜指一度下挫逾8%,盤中失守3100點。截至收盤,上證綜指跌260.15點,跌幅為7.70%,收報3116.35點,創2008年6月10日以來最大單日跌幅;深證成指跌761.87點,跌幅為6.61%,收報10770.93點。中小板指收盤跌2.50%,創業板指收盤跌0.58%。盤面上,券商、保險、銀行等金融股全線跌停。
WIND數據顯示,短短一個交易日,A股的總市值就從1月16日的44.8萬億元縮水至41.9萬億元,近3萬億元市值蒸發;流通A股市值則從33.1萬億元縮水至30.9萬億元。值得一提的是,期指主力合約IF1502、下月合約IF1503、下季合約IF1506等市場主要交投的三張闔約,齊齊跌停,為期指自2010年4月19日上市以來的首次。主力合約IF1502收盤跌368.4點,跌幅為10.00%,收報3316.2點,貼水38.96點。分析人士表示,期指主要交易合約下跌幅度明顯大於現貨市場、主力合約由升水轉為貼水、遠期合約升水幅度大大縮減,可能都預示著A股市場短中期仍將面臨一定調整壓力。
業內認為,證監會處罰兩融違規、銀監會限制委託貸款來源和用途是導致A股上演“1·19慘案”的直接原因。
1月19日A股的暴跌,也喚醒了中國股民對於2007年的“5·30事件”的記憶:始自2006年的牛市持續上漲,證監會幾次警示股票市場泡沫風險無果,2007年5月29日晚間突然宣佈上調印花稅,5月30日,滬指大幅低開,當日暴跌6.5%。
種種跡象顯示,在經歷了“黑色星期一”之後,雖然大多數機構對於A股的長期走勢仍然抱有信心,但對市場的短期走勢均不約而同變得保守起來。國泰君安表示,本輪行情具有增量資金和杠桿操作相疊加的特徵,在此背景下,監管層持續性的實施金融風險防範,有助於市場行情的長期可持續性。
申銀萬國也表示,由於目前還在年初,支援本輪牛市的兩大驅動因素即降準降息預期和深化改革、政策紅利釋放的預期並沒有改變,因此短線暴跌成為牛市高位拐點的可能性並不大。
業內普遍認為,此次證監會、銀監會的相關舉動“敲山震虎”意味明顯:一方面,監管層不希望本應流入實體經濟的資金流向股票市場;另一方面,監管層也對目前杠桿資金推動下的“瘋牛”並不認可,亦不利於市場的後續改革。
[責任編輯: 馬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