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卡資訊被標價倒賣,電話銷售人員是主要買家;一銀行高管稱銀行內部基本靠道德約束。
銀行卡個人資訊在網上隨意倒賣?針對這樣的報道,新京報記者1月12日調查發現,個人資訊根據“品質”的不同每條價格從2分錢到1角錢不等,倒賣資訊現象嚴重。對此,有銀行人士也告訴新京報記者,如果在銀行有一定許可權,個人資訊幾乎是透明的,對於這種“內鬼”並沒有太多的辦法,基本上靠道德約束。
電話銷售人員是購買主力
新京報記者昨日加入一個名為“求購個人資訊”的QQ交流群,很快就從一位賣家處獲得了“可試用”的銀行信用卡客戶數據及北京地區一些個人資訊數據。在記者拿到某銀行信用卡客戶數據名單中,詳細記錄了40個人的持卡人姓名、電話、住址及開戶行。記者撥打了北京一位李女士電話,經確認,李女士表示記者所説的姓名、地址及信用卡開戶行全部正確。
“我是在2014年6月份申請了一張信用卡,這張信用卡只刷過一次,簡直太可怕了。”李女士表示。隨後,記者撥打了約50個人的個人資訊名單中的電話,90%的資訊均正確無誤。
記者了解到,根據個人資訊“品質”的不同,價格也不同,每條價格從2分錢到1角錢不等。比如最新信用卡開戶數據按照1毛一條出售,裏面甚至包含金卡、白金卡等持卡人資訊;已經出售過的二手數據,可以便宜到2分錢每條。
新京報記者“體驗”了一下,借助網路聊天及支付工具,買家從下單到拿到這些資訊,全程僅需幾分鐘。一般付款方式主要是支付寶及銀行匯款,如果客戶需要甚至可以提供發票。
一名自稱來自湖北武漢的QQ賣家向新京報記者表示,這些資訊的主要購買者是貴金屬、信託、第三方理財、售賣錢幣等的電話銷售人員。
銀行卡部門是泄密重災區
這些資訊從何而來?上述賣家對新京報記者表示,有自己的專業渠道,包括銀行、通訊商、快遞公司等都有熟人,“幾乎市面上所有銀行的客戶個人資訊都有售”。
據記者了解,銀行的銀行卡部和財富管理中心所掌握的客戶資料是有效資訊,是資訊洩露的重災區。
持卡人在申請信用卡的時候,都需要填寫個人收入,達到一定要求後銀行才會批卡,據銀率網調查,這一類有穩定收入,信用記錄良好的持卡人,通常都是銀行認定的優質客戶。而每家銀行都有代銷保險和理財産品的任務,這些信用卡優質客戶往往就成了銀行眼中的“香餑餑”,不少持卡人都曾經接到保險公司、財富公司的電話。
一位業內人士表示,銀行在整個金融渠道上處於強勢地位,幾乎每個人都有銀行賬戶,因此銀行能夠掌握多數人的財産狀況和基本資訊,而這正是各個金融機構需要的資源。比如信託公司的産品門檻100萬,最需要的就是那些高收入人群的資訊,上哪去找這些高收入人群,從銀行獲得這些有效客戶則是一個便利的途徑。
銀行內部基本靠道德約束
曾在一家股份制銀行財富中心工作的張先生告訴記者,只要在一家銀行留下過個人基本資料,銀行內部要查看難度並不大。“有一次,一個客戶打電話過來,我一時想不起這位客戶,於是把該客戶的手機號碼告訴公司櫃檯,櫃檯沒有兩分鐘就把客戶的資料傳過來了,基本是透明的。”張先生説。
一般來説如果通過銀行交納手機費、水電煤氣費,在銀行就會留下資訊,銀行會很方便地拿到這些資訊。如果在銀行有開戶,那麼包括賬戶餘額、手機、基本資訊,銀行基本都能查出來。
不過,雖然客戶的資訊資料在銀行內部相對透明,但是倒賣客戶資訊資料一般都是批量的,單個的客戶資料並沒有太大意義,因此倒賣客戶資料的一般也要是相關業務的主管或者是統計人員,直接能拿到數據庫。
對於防止銀行內部人員洩露客戶個人資訊,銀行有一些制度約束,比如設定許可權、不通過郵件傳輸數據等。一銀行人士表示,他們的信用卡資訊及個人理財資訊平時為了安全都是拿隨身碟拷走,個人隨身碟需要及時清理,從來不經過郵件來回傳遞。為了確保客戶資訊的安全,電腦都經過特殊處理,平時進入大樓每一層都須刷卡,每一層都有保安。“只能説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該人士稱。
一國有銀行高管表示,現在銀行內部對於“內鬼”並沒有太多有效的辦法,基本上靠道德約束。但是銀行工作人員薪酬待遇、工作條件都相對較為優越,倒賣客戶資料一旦被發現輕則失去工作,重則還要承擔刑事責任,機會成本很大。 新京報記者 蘇曼麗 郭永芳
■ 追問
哪些地方容易洩露資訊?
1、銀行提交辦卡申請表
通過銀行櫃檯申請辦卡,申請人的個人資訊都要經過支行、分行、信用卡中心等多個環節提交,環節越多,接觸到客戶資訊的人也就越多,一些銀行對於員工管理不嚴,導致這些接觸個人資訊的員工將客戶資訊賣給他人謀利。
2、銀行辦卡員之間
銀行專門辦卡的辦卡員由於每個月的辦卡任務繁重,為了完成任務,不少銀行辦卡員將客戶資訊互相交換或買賣,比如A銀行辦卡員將自己手上的辦卡資訊給B銀行辦卡員,B銀行辦卡員將原本只是申請了A銀行的客戶資訊重新填一份,複印一下身份證件,就作為自己完成的任務上交到了B銀行,因此,不少持卡人常常會發現自己莫名其妙地就多出來不少信用卡。
而這種信用卡辦卡員之間的“資訊交流”得越廣,每個辦卡員手上的個人資訊就越多,不少人為了牟利也會出售給其他仲介機構,導致個人資訊洩露。
3、填寫個人資訊時
2014年7月份剛剛碩士畢業的劉先生向新京報記者表示,“莫名其妙被辦理了一張信用卡。”劉先生稱,當時參加某大型第三方理財機構的校園招聘,個人資訊肯定必須要詳細填寫的,末尾最後一頁必須填寫兩位預計開發的客戶,包括姓名、電話、工作單位、年收入等,雖然自願填寫,但是大家為了讓自己多一份勝出的幾率,參加考試的同學都填寫了。
之後,劉先生所推薦的兩個人開始不停的接到理財公司的電話,而這兩個人也莫名其妙地被辦理了一張信用卡。 新京報記者 蘇曼麗
■ 專家説法
資訊洩露情節嚴重涉嫌犯罪
對於網上倒賣個人資訊事件,北京市力珉律師事務所麻增偉律師對新京報記者表示,資訊洩露從民事上來説存在侵犯他人隱私,情節比較嚴重的話,有可能觸犯非法獲取公民個人資訊罪,需要追究其刑事責任。
“追責的話,肯定是存在一定難度。”麻增偉表示,因為公民個人想要去獲得泄密方的資訊,可以跟相關方聯繫,另外一方面也可以通過向公安機關報案的方式,讓公安機關介入調查。
麻增偉稱,對於金融機構自身來説,要從應然的角度考慮,必須要加強自身的監管力度,對公民個人資訊應嚴加保管,防止被非法利用。
北京交通大學法學院教授張瑞萍向新京報記者表示,資訊洩露侵犯了公民的隱私權,公民對隱私權的維護可以通過訴訟解決或者消費者協會去維護,但是需要消費者自己去找出資訊是如何洩露的、洩露給了誰、造成了什麼樣的損失等,而這通常比較難。 (郭永芳)
[責任編輯: 楊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