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貸之家最新數據顯示,12月1日至12月23日,不到一個月時間,P2P新增問題平臺數量已達62家,直逼去年全年76家的問題平臺總數,其中僅12月23日,就有12家P2P平臺“爆雷”。提現困難與詐騙是上述問題平臺的典型特點。另據不完全統計,上述問題平臺的待收本息超10億元,再創歷史新高。
“問題平臺的突增有其必然性和偶然性。”積木盒子首席風險官謝群在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必然性在於,目前多數平臺並未嚴格遵守監管的幾條紅線,特別是存在建資金池及期限錯配等設計隱患,即使在平穩的經營環境下,隨機波動性也會以大概率衝垮部分平臺。加上部分平臺管理者對金融屬性不熟悉、借貸風險不敏感,進一步誘發了平臺出問題。而偶然性在於:適逢年底,市場借款利率走高,銀行對貸款收緊,加上宏觀經濟下行,造成部分借款企業無法獲得銀行貸款或通過銷售償還。此外,今年年底股市意外大幅上漲,吸走了部分平臺賴以運作的投資人資金,進一步放大了隨機波動性,造成了嚴重後果。
投之家CEO黃詩樵也告訴記者:“年底資金面緊張,銀行為了應付報表停止放貸,影響到市場流動性,一些借款人遇到流動性問題,出現了逾期現象。”
針對問題平臺的迅猛增長,會否影響整個行業的發展,黃詩樵指出,2014年網貸整體成交量預計2500億,待收餘額1000億左右,問題平臺體量非常小,佔到整個社會借貸總額的比例很低,可以忽略不計。年底這一波不管是擠兌潮也好,倒閉潮也罷,均屬於正常的行業發展,不必過於恐慌。
“問題越頻發,監管越可能早日落地。同時,也能給投資人以警示,使其主動學會鑒別平臺業務模式及內在風險,杜絕一味追求高收益。這也會促進投資進一步往主流、安全的平臺上集中。”謝群補充道。
事實上,網路借貸行業在我國發展正逢第七年,或多或少面臨著“七年之癢”。問題平臺事件頻發,社會徵信體系尚不完善,監管政策仍不明朗,發展模式爭議不斷。未來隨著越來越多的平臺加入,數目眾多的網貸平臺將面臨更加激烈的競爭環境,隨著市場與投資者對監管政策的呼聲越來越高,市場準入門檻或將有所提高,行業洗牌也將進一步加劇。“實際上這是行業規範化的前奏,是行業成熟的必由之路,通過優勝劣汰,才能讓真正規範經營和有實力的平臺生存下來,不至於産生逆向選擇。”一位業內人士表示。
[責任編輯: 宿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