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資産管理行業“老鼠倉”頻頻曝光,基金經理成其中“重災區”
“近期,多起資本市場“老鼠倉”案件進入司法程式,監管層引入“大數據分析”查處“老鼠倉”成效明顯。然而,由於缺乏相關制度保障,違法成本較低致使震懾力度有限,“老鼠倉”加大監管背後卻又寫滿無奈。”
基金經理成“老鼠倉”重災區
2014年以來,資産管理行業“老鼠倉”頻頻曝光,而基金經理則成為其中的“重災區”。
3月7日,證監會證實中郵基金旗下基金經理厲建超涉老鼠倉被調查;5月9日,證監會通報光大保德信紅利基金經理錢某、平安資管張某某等內幕交易案,涉及金額均超過1億元;7月4日,證監會公佈蔣徵、陳紹勝、牟永寧、程崠和黃春雨等5名海富通基金原任或時任基金經理,涉嫌利用未公開資訊交易股票案被立案調查……
“今年來多家基金公司曝出‘老鼠倉’傳聞,説明監管層對於此類事件的監管力度正在持續加大,今後可能還將有類似事件被曝光。”好買基金研究中心總監曾令華表示。
在諸多基金經理“老鼠倉”事件中,11月21日,北京市公安局通報的一起案件引起廣泛關注。北京市公安局認證微博“平安北京”發佈消息稱,犯罪嫌疑人羅某萍利用擔任某基金管理公司基金經理的便利,借助未公開資訊交易股票並非法獲利1300余萬元。羅某萍原來所在公司被市場指向國內某大型基金公司。
“2014年對‘老鼠倉’事件的曝光,絕對數量顯著提高。”濟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濟安金信基金評價中心主任王群航認為,從已知資訊看,查處“老鼠倉”使用的數據,最早可以追溯到2009年,顯示出資本市場“事後”稽查工作開始有效開展。
[責任編輯: 宿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