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鋼鐵業規模擴張的發展模式終於逐步進入“過去式”。在20日召開的“2015中國鋼鐵市場展望暨‘我的鋼鐵’”年會上,中國鋼鐵工業協會相關人士提供的最新資料表明,中國鋼鐵工業産能擴張已經降溫,行業效益雖略有回升,但在工業領域中依然墊底。
據中鋼協提供的資料,國內鋼鐵業固定資産投資同比出現下降。今年前10個月,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投資額為4004億元,同比下降6.1%,其中煉鐵工序投資僅佔4%。這表明,摒棄規模擴張模式已逐漸成為行業的共識,而且投資結構繼續有所改善。鋼鐵業的投資中,礦山、環保、鋼材深加工佔有更多的分量,反映出投資主體相比以往更加清醒和理性。
但是,鋼鐵業産能過剩情況還是較為嚴重。2014年全國預計粗鋼産量可達8.18萬噸,同比增長1.67%;折合粗鋼表觀消費量為7.37億噸,同比下降2.25%。根據相關部門的統計數據,我國粗鋼産能已接近12億噸,化解龐大的過剩産能仍將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工作。
中鋼協認為,受鋼材需求增長趨緩、産能過剩、産業集中度低、原燃料價格下滑等多重因素影響,近年來國內鋼材價格持續震蕩下行,特別是今年以來,各月的鋼材價格綜合指數始終低於100點。今年前10個月,得益於原燃料價格跌幅高於鋼材價格的跌幅,中鋼協會員生産企業的平均銷售利潤率為0.75%,儘管略高於去年的0.61%,但仍然在工業行業排名墊底。
業內人士認為,鋼鐵業化解産能過剩和結構調整有3條路可走:一是通過提升産業集中度,提升鋼鐵業主動適應市場、調控供求關係的自律能力和效果。二是加強品牌建設,引導企業向中高端邁進,實現有序競爭,全行業打“品質戰”,不打“價格戰”。三是提升國際化水準,國際化應是資源、市場、資本、人才的國際化,決不是單一的“賣鋼材”。(記者李榮)
[責任編輯: 吳曉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