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  >  經貿  >  大陸經濟  > 正文

社科院預計明年GDP增速約7% 經濟增速回調基本觸底

2014-12-16 10:52 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字號:       轉發 列印

  每經記者 胡健 發自北京

  昨日(12月15日),官方智庫中國社科院發佈的 《經濟藍皮書:2015年中國經濟形勢分析與預測》(以下簡稱藍皮書)預計,受國內資源環境約束加強、國際經濟復蘇不穩定的雙重壓力影響,中國經濟進入結構趨於優化、物價漲幅趨於適度、新增就業趨於穩定、經濟新增速趨於向潛在水準的新常態。2015年中國GDP增長在7%左右。

  中國社會科學院數量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副所長李雪松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這主要是基於幾點考慮:外需難以顯著提升,消費總體平穩,投資因製造業産能過剩及創新技術相對不足、房地産庫存較高、基礎設施投融資體制制約等因素影響,且投資回報率在不斷降低。

  “三駕馬車”增長態勢趨穩

  社科院預計2015年固定資産投資將達59.4萬億元,名義增長14.7%,實際增長14.3%,增速雖比2014年進一步回落,但因投資規模巨大,實現有效的投資仍需付出不少努力。

  藍皮書認為,當前,投資對於穩增長仍起關鍵作用,但對經濟增長的拉動效應在減弱。另外出口和消費“兩駕馬車”的表現也難言樂觀。藍皮書預計:2015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名義增長率和實際增長率分別為11.4%和10.4%,保持較為穩定的增長;綜合考慮到國內外需求因素及大宗商品價格因素,預計2015年出口和進口分別增長6.9%和4.6%。

  李雪松建議,在消費方面,對於部分庫存比較高的城市,也可以考慮收購商品房用於保障性住房。在外需方面,可以利用當前大宗商品價格比較低的環境,增加石油等戰略物資儲備,增加技術和資本密集型産品的出口,積極引進技術裝備和人才。

  今年內,中國經濟已基本完成從高速增長向中高速增長的過渡期。藍皮書認為,2015年消費、出口、投資需求“三駕馬車”的增長態勢預計趨穩,據此可以判斷經濟增速回調基本觸底。

  李雪松認為,在外部市場漸趨平穩時期,我國出口企業在研發能力、品牌競爭力等方面形成新競爭力,企業競爭力進入由降到穩時期。儘管當前一些地方政府出現債務到期、土地財政弱化等困難,但考慮到我國財政赤字率較低、政府債務規模仍在風險線以內等因素,財政資金和銀行資金都還有迴旋運作空間。因此,基礎設施投資增速預計可以保持在20%以上。

  警惕熱錢流出風險

  剛剛落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經濟新常態有十分詳盡的表述。在中國社科院副院長李揚看來,之所以強調“常態”,是要社會各界習慣經濟增速在7%甚至更低水準。

  李雪松説,今年中央深改組推出深化財稅體制改革方案,2015年要抓緊落實這個方案,通過深化改革,來調整財政支出結構,配合戶籍制度改革,增加一般轉移支付比重,提高財政資金使用績效,同時提高積極的財政政策宏觀調控的效果。

  今年世界經濟的一件大事是美國正式退出量化寬鬆,10月29日,美聯儲宣佈11月起將資産購買規模降至零,第三輪量化寬鬆宣告終結。

  第三季度末,我國外匯儲備比第二季度末減少了1055億美元,這是1994年外匯體制改革以來罕見的。

  藍皮書説,美國量化寬鬆的終結,會降低美元供給,提高美元債券收益率,進一步加劇國際資本從新興經濟體撤離的趨勢,新興市場經濟體貨幣貶值壓力和宏觀調控難度加大。

  社科院提醒,由於我國外匯儲備規模龐大,且資本項目並未完全放開,所以國際資本的流動不會對我國金融市場造成大的衝擊,但要加強跨境資本流動監測,防止熱錢大規模流出,有效防範美國QE退出給我國帶來的衝擊。

  與此同時,國內金融風險也要警惕。藍皮書認為,在當前依賴投資的經濟增長模式下,投資難以縮減,一旦大量金融資源被鎖定,新增的資源更可能繼續投入以維持現有體系,而中小實體企業卻相當多地面臨銀行抽貸的局面。

  李雪松表示,新常態下暴露出的中國經濟矛盾之一是內部金融風險上升,主要原因是杠桿率過高。杠桿率上升是具有全局性、系統性影響的金融風險。中國地方債務存在償付能力短絀和流動性不足兩大難題。應對債務問題,短期目標主要是防止債務形勢惡化,長期目標則是建立合理、可持續的地方政府融資機制。

[責任編輯: 宿靜]

視 頻
  1.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稱“窮得只剩錢”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近日,浙江義烏一名男子在網上不斷炫富,還用百元大鈔點煙...

  2.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關注臺灣食品油事件

圖 片
    服務專區

    投資流程辦事指南往來手續聯繫我們Q&A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