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11月9日電 (記者 彭大偉)“千呼萬喚始出來”,外界關注多時的絲路基金,終於在11月8日晚間亮出廬山真面目。
在8日舉行的加強互聯互通夥伴關係對話會上,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宣佈中國將出資400億美元成立絲路基金。
在9日的2014年APEC工商領導人峰會上,習近平又表示,絲路基金將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基礎設施建設、資源開發、産業合作等有關項目提供投融資支援。
分析指出,絲路基金的成立,將與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亞投行)一道,有力助推“一帶一路”建設,打造亞洲地區互聯互通的“高鐵速度”。
事實上,絲路基金的要旨,早已由習近平本人“提前透露”。
在本月較早前召開的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八次會議上,身兼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組長的習近平曾明確表示,設立絲路基金是要利用中國資金實力直接支援“一帶一路”建設。
“在中國經濟目前已經達到相當規模,在全球發揮越來越大作用的情況下,‘一帶一路’是非常長遠、宏觀的思路,其落實需要包括制度和資源等方面加以保證,資源方面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金融。”交通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連平表示,金融合作的重要機制便是亞投行和絲路基金,後者將以基金的形式,通過金融資源有力支援此項事業發展。
有了絲路基金的“一帶一路”,將為亞洲帶來怎樣的助益?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副院長趙錫軍接受中新社記者採訪時表示,資金、貨幣、技術、基礎設施建設等要素的互聯互通是本區域經濟體在傳統的投資、貿易外可進一步拓展的合作層面,將進一步推動APEC各成員經濟體發展、轉型。
習近平亦強調了資金層面合作對亞洲地區的重大意義。他指出,亞洲互聯互通建設既面臨機遇,也存在困難,其中“資金問題最為突出”。據亞洲開發銀行測算,2020年以前亞洲地區每年基礎設施投資需求高達7300億美元。
值得注意的是,絲路基金見諸報道後,西方媒體熱衷渲染的一個字眼是“中國版馬歇爾計劃”。
“絲路基金絕不是簡單的所謂‘馬歇爾計劃’。”中國銀行國際金融研究所副所長宗良向中新社記者厘清兩者區別:“一帶一路”與絲路基金涉及很多國家和地區,絕非簡單的經濟援助,“而是通過互聯互通為大家的發展創造新的重大發展機遇,提供更大的商機和發展空間”。
與此同時,中國成熟的基礎設施建設技術和經驗,也符合沿線經濟體的期許。業內人士分析,中國目前高鐵運營里程已躍居世界第一,然而在與多個陸上鄰國接壤的中國西部仍鮮見高鐵蹤影,並缺乏與鄰國相互連通的高鐵——這都為亞投行與絲路基金提供大展身手的舞臺。
“不能將互聯互通僅僅理解為狹義的交通建設。”宗良亦注意到,習近平就“一帶一路”提出的5點建議中,不乏經濟走廊、融資平臺、人文交流等多層次互聯互通提法,“互聯互通本身就意味著人、財、物、資訊之間的溝通和多元化聯繫,這種聯繫會帶來巨大的發展機遇”。
此外,對於已披露的絲路基金400億美元規模,中國國家資訊中心首席經濟師範劍平認為,當年美國、日本對外投資用的是各自的本幣,中國人民幣國際化要紮實推進,應借助一帶一路“讓人民幣應用範圍擴大,爭取也是用本幣投資”。
連平和宗良均指出,絲路基金儘管在描述規模時以美元作為單位,但今後十分可能加入人民幣的使用。
“現在是按照美元來計價,而未來在實際運作中完全可能加入人民幣,亞投行也是一樣。”連平分析。
宗良則認為,由於幣值穩定、匯率風險相對較低,因此人民幣的使用是當今國際經貿與投資的必然選擇,“用人民幣不是強買強賣的關係,而是讓大家用起來放心,讓大家願意使用”。
習近平亦強調了絲路基金的開放性和示範性作用,“絲路基金是開放的,可以根據地區、行業或者項目類型設立子基金,歡迎亞洲域內外的投資者積極參與”。
“相對於資金總量的大小,更重要的是通過合作共贏的方式把事情先做起來,有好的開端後,便能讓有關國家和地區看到實實在在的作用和意義。”宗良表示。(完)
[責任編輯: 宿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