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  >  經貿  >  大陸經濟  > 正文

以後誰來種田:70後不願80後不會90後不談

2014-11-05 08:37 來源:經濟參考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基礎設施不完善,種田依舊很苦很累”

  種糧大戶淩繼河説,現在農田分散在一家一戶,流轉制度又不健全,很難做到集中連片,而且基礎設施也很薄弱,機械化水準難以提高,種田依然很苦很累。

  淩繼河是江西省南昌市遠近聞名的種糧大戶,目前共承包了18000多畝農田,聘請了127名農民。他告訴記者,在成為種糧大戶前,他曾是當地有名的農民老闆,開過酒店,賣過建材,做過手機批發,在返鄉種田前,他原本設想在農業機械化推廣普及的今天,種田應該很輕鬆,但幾年下來,他發現種田依舊很苦很累,而其主要原因則在於當前我國土地流轉制度不健全、農業基礎設施太薄弱。

  “現在農機這麼發達,理論上種田可以完全機械化,但現實就是實現不了。”淩繼河以水稻收割為例説,現在一些大型收割機自帶空調,而且可以一邊收割一邊把稻穀直接打到拖拉機裏,但這種機械在我們這些小田塊裏根本施展不開,現在我們用的還是小型收割機,需要邊收割邊把稻穀裝袋,然後還要人力扛到拖拉機上,非常辛苦。

  南昌市安義縣西路村農民劉高美為淩繼河管理了1000多畝田,年收入超過20萬元。他告訴記者,去年他在外打工的侄子見他種田賺錢,執意要回來種田,“一年下來也掙了六七萬塊錢,但今年就不想再種了,因為七八月農忙時三四十度的高溫,他們受不了”。

  “如今,通過規模化經營,一些職業農民獲得了較好的規模效益,但要想讓農民真正成為一個體面的職業,不僅需要提高他們的收入,還需要改善農業基礎設施和生産條件,降低勞動強度。”淩繼河説。

  記者在中部某農業大縣發現,當地60%以上機耕道建設滯後,且農田不規則、落差大,機械化操作不方便,降低了機械使用率。

  湖北省荊州市江陵縣農業部門的調查也顯示,當地種糧大戶承租的農田基礎設施條件普遍比較差,抗禦自然災害能力較弱,農機化程度偏低。交通不便、道路不暢、排灌體系不健全、設施不配套、溝渠嚴重淤塞等成為種糧大戶和職業農民迫切希望改善的問題。

  記者調查發現,由於農業基礎設施不完善、種田依然“很苦很累”,一些職業農民雖然自己通過規模化種田獲取了可觀的效益,但他們普遍不希望自己的下一代繼續種田,即便種田的收入比打工更高。

  江西省南昌縣蘭新鄉農民萬茂華從2011年開始大規模種田,年收入超過10萬元。他28歲的兒子在南昌市一家公司上班,月薪3000多元。雖然兒子掙的錢遠沒有自己多,但萬茂華卻不想帶兒子一起種田。他説:“種田太苦太累,不想讓他們再吃這個苦。”

[責任編輯: 宿靜]

視 頻
  1.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稱“窮得只剩錢”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近日,浙江義烏一名男子在網上不斷炫富,還用百元大鈔點煙...

  2.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關注臺灣食品油事件

圖 片
    服務專區

    投資流程辦事指南往來手續聯繫我們Q&A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