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積金異地貸款難落地(圖片來自網路)
人民網北京11月3日電(賈興鵬)日前,住建部、財政部和中國人民銀行聯合發佈住房公積金的九大改革措施,其中最大的亮點是公積金異地互認、異地貸款相關規定,即“各地要實現住房公積金繳存異地互認和轉移接續,並推進異地貸款業務”。
對此,中國社科院經濟研究所研究員汪利娜在接受人民財經記者採訪時表示,異地互認、異地貸款可能會遭遇執行難的問題。此外,公積金的跨區域調度和二套房可享公積金貸款,都會造成另外一種不公平,或將加劇“窮幫富”的狀況。
“異地貸款”或執行難
日前,3部門聯合發佈的《關於發展住房公積金個人住房貸款業務的通知》顯示,當前職工跨地區流動日益增強,在就業地繳存、回原籍購房需求增多。為適應職工流動性需要,各地要實現住房公積金繳存異地互認和轉移接續,並推進異地貸款業務,即職工可持就業地住房公積金管理中心出具的繳存證明,向戶籍所在地住房公積金管理中心申請住房公積金個人住房貸款。
此舉意味著,假如在北京繳存公積金,可以到上海或其他城市申請公積金購房。對此,汪利娜認為,異地貸款比較複雜,首先需要原公積金繳存地開證明,繳納了多少年公積金。其次,異地公積金貸款還同當地資金的豐裕程度有關。“你到外地買房,然後申請公積金,雖然你有了證明,説你在北京交了多少公積金,但是上海當地的公積金資金不一定很充裕,不一定能滿足你的購房需求、貸款需求。”汪利娜説。
汪利娜告訴記者,實際上公積金“異地互認”八九年前已在個別地方實行。比如遼寧省,在瀋陽存錢,到大連買房,只要有資金的認可,而且雙方都有一個中心之間的協議,便可以進行資金劃撥。“在同一個省內,收入差距、資金差距不會那麼大,但是推廣到全國範圍,差距就太大了。”她説。
因此,異地互認實施難,一個是差異的問題,另一個就是資金的往來賬戶問題。北京科技大學東淩經濟管理學院教授劉澄接受採訪時表示,“現在我們的公積金管理以屬地管理為主,不能滿足資金的有效調集,比如在一些縣或市,由於人口比較少,原有居民自住房比例也比較高,這時公積金的貸款使用量不大,也導致很多縣級市房地産總量過剩;而同時一些大城市則存在住房公積金髮放緊張的境況。”
人民財經記者了解到,早在2009年,珠三角8個城市之間已實行公積金異地互貸,比如在廣州繳納公積金,中山買房也能申請貸款。不過,各城市之間缺乏結算,容易出現擠佔本地資金的問題,推行面臨阻力。
中原地産首席分析師張大偉介紹,在2009年北京與秦皇島等城市也曾經試行過異地公積金貸款,但基本無購房者選擇,原因在於操作手續繁雜,而且額度並不高。
對此,人民財經記者致電成都公積金管理中心時,對方也表示目前並未在四川開展“異地互認、異地貸款”。工作人員表示,“目前中心還在研究三部委下發的通知,落實還需要時間。”
[責任編輯: 宿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