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  >  經貿  >  大陸經濟  > 正文

成都明起公積金最高可貸50萬 連續繳存6月就能貸

2014-10-31 09:42 來源:成都商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成都要公積金貸款,原來需要連續繳存12個月以上,從明天起只需要連續繳存6個月;公積金貸款額度,原來最高只能貸到40萬元,從明天起調整為50萬元;以前,只要名下有房産,再貸款就按二套房認定,從明天起,已有一套住房並結清貸款餘額的家庭,再購房執行首套房貸款政策……昨日,成都商報記者從成都公積金中心了解到,根據《關於發展住房公積金個人住房貸款業務的通知》(建金﹝2014)148號)(以下簡稱《通知》)和成都住房公積金管委會相關決議,成都市住房公積金貸款政策將於11月1日起做出部分調整。

  時間縮短

  連續繳存6個月即可貸款

  “按照現在執行的政策,職工申請公積金貸款需要連續正常繳存公積金一年,調整後,這一時間將縮短為半年,職工可以更早地提出貸款申請,參加工作時間不長的職工也可以使用公積金貸款。”成都公積金中心相關負責人介紹,從明天起,已連續正常繳存住房公積金6個月(含)以上且符合其他公積金貸款條件的成都市繳存職工,即可申請公積金貸款。

  同時,從外地調入成都工作的職工,在成都繳存公積金不滿6個月的,提供由外地公積金中心出具的連續正常繳存證明後,繳存時間可合併計算。

  額度提高

  最高可貸款50萬元

  據了解,明天起將實施的另一項重要調整為:公積金單筆貸款最高額度由40萬元提高至50萬元。

  相關負責人表示,根據近年貸款業務的運營情況分析,公積金貸款職工以購買首套房和90平方米以下中小戶型為主。而目前,成都公積金貸款合作樓盤主要分佈在二環外,綜合考慮區域住房均價等因素,當前條件下,50萬元的額度能較好滿足職工的貸款需求。同時,由於近年來公積金貸款需求非常大,成都公積金資金使用率一直保持高位運作,目前個貸率已經達到87%,資金使用率達到94%,對貸款額度作出這一調整,既能更好地支援職工的基本住房需求,也能支援更多職工解決住房問題。

  以貸款50萬元為例,額度提高後,按照20年的貸款期限,首套房在執行基準利率的條件下,職工採用等額本息還款,公積金貸款比商貸少付利息13.9萬元,二套房在利率上浮10%的條件下,公積金貸款比商貸少付利息15.7萬元。

  貸款結清

  二套房執行首套房政策

  此次二套房貸款政策也有部分調整。據了解,目前,購買二套房申請公積金貸款時,首付最低需要五成,利率需要上浮10%。11月1日後,對已有一套住房並已結清住房貸款餘額的繳存職工家庭,為改善居住條件申請公積金貸款再次購買自住住房的,執行首套住房貸款政策。

  同時,二套房貸款放寬,購買成都第二套住房的公積金貸款職工,其貸款用途僅限于購買改善居住條件的自住住房,也將取消對現有和所購住房建築面積不得超過144平方米的限制。

  回蓉購房

  成都籍職工可異地貸款

  據了解,此次調整還開通了異地貸款業務,成都市戶籍職工在就業地繳存住房公積金,購買成都市行政區域內自住住房的,可持就業地住房公積金管理中心出具的公積金繳存證明,向成都公積金中心申請貸款。

  新聞連結

  成都不涉及貸款保險費、新房評估費

  此次,住建部等部委聯合下發的通知中,要求降低貸款中間費用,減輕貸款職工負擔。記者了解到,目前成都執行的公積金貸款業務辦理流程,基本沒有涉及通知中提到的收費項目。

  據了解,成都公積金貸款不涉及貸款保險費、新房評估費等費用;2010年就取消了強制性合同公證、未婚聲明公證;能夠辦理房屋抵押登記的“現房”、“二手房”貸款,不需要再辦理其他擔保和繳納擔保費用。同時,對於貸款辦理中涉及的授權委託書公證和“期房”階段性擔保,成都公積金中心相關負責人也進行了説明。授權委託書公證是由貸款職工自由選擇是否辦理的,辦理後職工可以將辦理抵押預告登記、領取房産證、辦理抵押登記等貸款後續事項委託給擔保公司或銀行,避免自己親自到場辦理的繁瑣和不便。職工也可以選擇不委託,親自前往房管部門辦理所有後續事項。

  對於“期房”擔保問題,三部委文件明確規定公積金貸款擔保以所購住房抵押為主,“期房”由於沒有取得房屋所有權證,無法以所購住房辦理抵押,在發放貸款到取得房屋所有權證並辦理房屋抵押登記期間,有一段時間較長的“抵押物懸空期”,因此需要貸款職工提供階段性擔保。成都商報記者 趙素冰

[責任編輯: 宿靜]

視 頻
  1.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稱“窮得只剩錢”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近日,浙江義烏一名男子在網上不斷炫富,還用百元大鈔點煙...

  2.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關注臺灣食品油事件

圖 片
    服務專區

    投資流程辦事指南往來手續聯繫我們Q&A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