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是衝著品牌下單的,收到的卻是網路專供款。”近日,一些消費者向記者抱怨了自己的網購經歷。記者調查發現,隨著線下實體店和電商平臺兩種銷售渠道競爭的不斷升級,推出網路專供商品已成為不少商家的行銷手段,這類商品的價格通常十分誘人,消費者因此熱衷購買。但收到貨後,一些消費者發現,這類商品與同一品牌線上下銷售的商品不一樣,存在資訊標注不明、品質縮水等問題。對此,相關專家表示,商家為了差異化經營而推出網路專供商品本無可厚非,但前提是必須為商品合理定位,保證品質,才能被大眾所接受,否則其就無法長期存活。
售價打折品質也縮水
“難怪能打三折,原來是網路專供款。”白領周小姐上周網購了一件某品牌羊絨大衣,購買時標價是實體店的三折,周小姐認為很值。然而收到貨後她發現,這件大衣的品質比實體店裏銷售的差很多。“實體店裏銷售的同款大衣標牌上顯示含絨量為70%,而這件大衣的含絨量僅為30%。”氣憤的周小姐就此找網店理論,得到的回答是:“這件大衣是網路專供款,與實體店內出售的不一樣,所以才會打三折。”“明明材質不同,卻又做成同樣的款式,再以線下定價為基數打三折在網上銷售,這不是擺明瞭給消費者‘設套’嗎?”周小姐對上述回答難以認可。
採訪中記者發現,與周小姐有著相同遭遇的消費者不在少數。“我在天貓的百麗旗艦店上買的鞋,商家告訴我是網路專供款。當時我認為都是百麗品牌旗下的商品,品質應該沒什麼區別,就買了,結果收到貨後真讓人鬱悶。”消費者牛女士告訴記者,她買到的這款鞋不僅皮質輕薄,還有刺鼻的味道。更重要的是,她在百麗實體專櫃根本查不到這雙鞋的貨號。對此,專櫃銷售人員表示:“網路專供款一般不在實體店銷售,二者的進貨渠道不一樣。”
專供款不在實體店賣
據記者了解,為了避免實體店銷售的商品和網店“打架”,包括森馬、哥倫比亞、歐時力、聖迪奧在內的一些品牌都在各自的品牌網店中推出了網路專供款,這些商品只在網上銷售,不線上下實體店內銷售。
對於這一現象,業內人士王文林表示:“傳統服裝品牌商的線下經營渠道一般分為直營店和加盟店兩種,其中加盟店是支撐品牌發展的最核心動力,其掌控著品牌線下經營的生殺大權。因此,若品牌線上銷售渠道的零售價格低於線下,就會引來加盟店的不滿和投訴,從而影響整體業務的發展,這是任何一個傳統服裝品牌商都不願意看到的結果。所以為了平衡線上渠道和線下渠道,一些品牌便想出了推出網路專供款的方法,以確保加盟店和線下專櫃的利益。”
[責任編輯: 宿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