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晚高峰,地鐵呼家樓站,大量乘客等候上車。
近日,北京公共交通價格調整聽證方案的發佈引發社會關注。對於兩套聽證方案,不少市民仍有一些疑問:兩套方案是如何形成的?如何考慮票價漲幅?票價為何分那麼多檔次?針對通勤族的優惠如何體現?為何票價上不封頂?就這些問題,新京報記者昨日獨家專訪了北京市發改委委員李素芳。
【揭秘】
10多個方案形成兩套方案
新京報:調價方案到底是怎麼制定出來的?
李素芳:這次聽證方案的制定過程非常複雜。今年初我們啟動社會第三方機構進行8000個樣本的調查,3月份啟動企業成本監審,7月份首次在價格聽證方案制定前,通過多種方式面向全社會徵求了4萬餘條建議等等,這些都是制定方案的重要基礎,從啟動到方案敲定發佈經歷了近9個月時間。這過程中,不是發改委或交通委單獨一個部門拿方案,相關部門、地鐵和公交運營公司、研究機構等,都拿出了具體的方案意見。初步統計,當時交通委拿了3個、交研中心5個、公交集團2個、祥龍公司2個、地鐵公司2個、軌指中心2個等,當時針對交研中心的5個方案就單獨開過一次專家徵求意見會。經過系統分析論證,最終在這些方案的基礎上形成了兩個最終方案。市領導親自帶隊,帶著兩個方案去相關中央部門、北京市人大和北京市政協徵求意見,同時召開專家座談會,前後一共有200多人次參加了討論。
[責任編輯: 宿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