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  >  經貿  >  大陸經濟  > 正文

多方面探索居家養老新模式

2014-10-22 08:56 來源:經濟日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到2050年,我國80歲以上的高齡老人數量將從現在的1200萬增加到1.14億以上,而家庭人口規模卻在不斷縮減,1990年戶均人口縮減到3.96人,2012年僅為3.02人。

  ◆民間資本投入養老服務的熱潮大多聚焦在機構養老即建立規模化的養老院上,這種取向顯然與現實國情及多數老年人的實際生活照料需求存在著距離。

  ◆養老不只是生活照料問題,還有一個十分重要的精神慰藉問題。

  記者:數據顯示,我國已是人口老齡化速度最快、老年人口規模最大、家庭人口規模縮減最多的國家。在社會資源尚待調動的情況下,居家養老是否尤為重要?

  鄭功成:的確如此。2013年底,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達20243萬,80歲以上老年人口達1200萬。據測算,到2050年,80歲以上的高齡老人數量將從現在的1200萬增加到1.14億以上。伴隨老齡化、高齡化而來的是失能老人、半失能老人也在增長。而我國的家庭人口規模卻在不斷縮減,1990年戶均人口縮減到3.96人,2012年僅為3.02人。

  在這樣的人口背景下,老年人的公共支出將急劇增長。而長期以來,我國大部分老人依靠家庭養老,家庭成為養老服務的主要提供者,使得家庭在居家養老服務供給中仍擔負主要責任。因此,從社會化的視角,在政府的支援下,做好居家養老尤為重要。

  記者:按照我國“9073”的養老模式,也就是90%的老人通過家庭養老,7%的老人通過社區照顧實現養老,3%的老人入住養老機構集中養老,目前的資源能否滿足如此大的居家養老需求?

  鄭功成:目前,我國對整個養老服務的公共投入還不足,對市場及社會資源的調動還非常有限,而在一些地方雖然出現了民間資本投入養老服務的熱潮,卻大多聚焦在機構養老即建立規模化的養老院上,有的甚至以追求大規模、高檔次的養老院所為目標,這種取向顯然與現實國情及多數老年人的實際生活照料需求存在著距離。因此,我國確實需要更加重視對養老服務的投入與政策支援,特別是對居家養老及其所需的社區配套服務的投入與政策支援。當務之急是需要進一步明確管理責任,加大財政資金投入與相關政策支援力度,動員社會力量參與等。

  記者:日前,南京創新居家養老服務方式,對子女、兒媳在家照顧臥床不起父母公婆的,政府給其發300元的月工資。對類似這種政府“兜底”的居家養老,您怎麼看?

  鄭功成:應該説類似南京市政府的做法是又進了一步,是由政府出資購買家庭成員對老年人的居家養老服務,可以視為現代老年人福利與傳統家庭保障有機結合的創新。我贊同這種政策取向,因為它不但解決了養老護理缺口太大的社會問題,還節省了政府購買公共服務的大量成本,更是對傳統美德的維護。這種模式加上由政府“兜底”直接提供服務,即將養老服務補貼直接用於提供服務的機構,再通過購買服務的方式落實到困難老人的身上,避免老人捨不得花錢,直接幫助他們改善生活,雙管齊下,將使老年服務事業的發展更加全面。

  記者:您認為該從哪些方面完善居家養老?有哪些較為成熟的居家養老模式可以借鑒?

  鄭功成:一是應當堅定不移地肯定居家養老是我國主流的養老方式,併為之提供配套的政策措施。二是弘揚家庭成員相互保障的優良傳統很有必要。對老年人而言,養老不只是生活照料問題,還有一個十分重要的精神慰藉問題,而來自家庭成員的親情很難被其他方式所替代。因此,應當進一步重視家庭與家庭政策的制定與實施。三是借鑒一些國家的做法,將相關政策與家庭保障有機地協同起來。如日本鼓勵“同居型養老”,提倡三代同堂,子女可以享受減稅、獲得貸款等,政府提供臥床老人特殊設施等。四是完善老年人居家養老服務體系,應當追求實現老人居家養老服務的人性化、精細化、個性化。五是必須有計劃地培養大量養老服務專業人才。老年人服務人才不足可能是最需要我們擔憂的問題。專業人才與專業隊伍的成長有一個過程,如果沒有週密的計劃並付諸實施,即使有錢也不可能有相應的服務,現實中一部分老年人養老金不低而生活品質卻不高就是因為缺乏服務供給所致。

[責任編輯: 宿靜]

視 頻
  1.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稱“窮得只剩錢”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近日,浙江義烏一名男子在網上不斷炫富,還用百元大鈔點煙...

  2.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關注臺灣食品油事件

圖 片
    服務專區

    投資流程辦事指南往來手續聯繫我們Q&A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