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  >  經貿  >  大陸經濟  > 正文

養老床位日趨緊張:床位數僅佔老年人口2.8%

2014-10-02 13:07 來源:解放日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今天是重陽節,老齡化程度正節節攀升,養老床位引人關注。

  養老床位如何快速增加

  還未開業,普陀區遠景路上的宜川養老院已一床難求。自三年前動工興建以來,這裡就成為周邊老人的熱門話題;養老院諮詢臺設立首日,前來諮詢的老人和家屬絡繹不絕。

  即將試運營的宜川養老院,將提供459張養老床位,硬體設施一流,並具有極其優渥的地理位置。在上海,內環線內新開如此規模的養老機構,多少顯得奇貨可居。

  根據全市養老床位建設目標,床位數要達到戶籍老年人口的3.75%,其中3%部分係養老院護理床位,0.75%為老年護理床位。據市民政局統計,截至2013年底,上海共有養老機構631家,總床位數10.8萬張,僅佔戶籍老年人口的2.8%;對照“十二五”養老床位目標要求,尚有1.7萬張床位缺口需在今明兩年填補。

  不是“剛需”?

  1997年起,“新增養老床位”每年均被上海列為市政府實事項目,並分解至各區縣。2012年,首次有區縣無法完成當年指標。

  近兩年,越來越多的區縣步入“不達標”之列,尤以“寸土寸金”的中心城區為著。在靜安區,2013年底養老床位數量佔戶籍老年人口比重僅為1.18%; 徐匯、虹口、閘北、普陀等區,這一數字也僅在2%上下。

  “最大的困難是沒有土地。”虹口區民政局局長樂躍明表示,之前的規劃中並未按照今天的需求配建養老設施,而如今建設用地如此緊張,再要找到場地新建養老設施可謂難上加難。

  6月1日起實施的 《上海市養老機構條例》明確,市民政部門會同市規劃國土資源部門根據本市中心城區和郊區(縣)人口、公共服務資源、養老服務需求狀況等因素,制定養老設施佈局專項規劃,合理佈局養老機構,經市政府批准後,納入相應的城鄉規劃。此前,上海配建養老設施沿用的是2006年起實施的相關標準,已明顯滯後。

  而在新建商品房小區和大型居住社區,養老機構建設步伐也顯得緩慢。市民政局調查顯示,全市37個大型居住社區規劃有40余個養老機構項目,但目前真正竣工的僅1個,加上預計下半年建成的2個,年內能夠投用的養老院數量不過3個。

  “也許建設方和一些政府部門還沒有把養老院當作‘剛需’。”一位業內人士坦陳,與菜場、超市、學校等公建配套設施受到的高度關注相比,同為公建配套設施的養老機構卻常被忽視。

  對此新規明確,未來“配套建設的養老機構應當與住宅同步規劃、同步建設、同步驗收、同步交付使用。”

  對建成區域而言,找出成片土地開建養老機構難度頗高。面對日趨緊張的床位需求,“挖潛”成為最迫切的方式。

  竭力挖潛

  2012年,靜安區專門成立了區養老機構建設領導小組,由區長挂帥,並制定每年新增養老床位的“軍令狀”。2013年7月,該區確定由區政府斥資近2.5億元,買下1.4萬平方米的舊廠房地塊産權,用於改建養老機構。

  同時,區內兩家酒店也同意將房屋騰出來,改為養老機構——余姚路338號一座8層小樓,將被改造成一家擁有292張床位的養老院。武定路上朗格快捷酒店也將改成擁有167張床位的養老院,屋頂花園、社區食堂一應俱全。由此,靜安區的床位之急在今年有了改觀。

  在虹口區,類似的挖潛同樣緊鑼密鼓。樂躍明介紹,位於奎照路上的一家政府出租的賓館,將於今年9月收回産權,改建成4000平方米的虹口第三福利院;和平公園旁的一處老商務樓,亦有望通過政府整體收購的方式改造成養老設施;可能被改造的還有北外灘一處老廠房。“如果這些都順利完成,創造出的床位數量將很可觀。”

  然而,對中心城區而言,養老床位意味著巨大的建設和運營成本。按規定,完不成每年新增床位指標,要按一張床位55萬元的標準繳納市養老機構統籌建設資金,而靜安區每新增一張床位的成本都高出55萬元。即便是明擺著的“虧本生意”,當地政府仍不惜以此填補養老床位空缺,以擔負公共責任。

  但有時,鉅額投資改造仍使政府難以承受。閔行區曾試圖將部分空置保障性住房改造成老年公寓,但包括電梯、衛生間等在內的適老改造環節,所需資金之巨超出想像,只能暫時擱淺。

  社會力量

  相比而言,以政府購買服務方式吸引社會力量參與養老設施建設,逐漸引發更多共識。

  普陀區推出的養老機構扶持長效機制中明確,對於政府辦養老機構,每年增加50%財力投入;同時將社會養老機構納入政府日常管理體系。除此之外,還要依託專業服務機構,以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為老人提供項目化專業服務。

  正在申報國家養老服務業綜合改革試點資格的閔行區,則將6個“嵌入式養老機構”列入今年區政府實事項目,其中位於顓橋鎮的萬福年華銀橋社區養護院已經開始運作。這家總建築面積1065平方米、擁有30張床位的微型養老機構設于銀橋花園小區內,其場地利用了小區養老公建配套用房。

  在閔行區委常委沈軍看來,“嵌入式養老”或將成為未來最為理想的養老機構存在模式——只要存在公建配套用地,即可使老人享受就近的養老服務;對運營機構而言,相對較小的規模也顯得較為靈活。今後漸趨增多的這類嵌入式養老機構,可交由市場化企業負責運營。

  事實上,類似小微養老機構的出現,已是突破的結果。此前,關於養老機構規模的一些門檻曾將諸多有意投身此行的社會力量擋在門外,備受詬病的包括明確要求養老機構“建築面積達到1250平方米”等。2013年底,新實施的《上海市養老機構條例》首次明確,只要符合基本條件、床位達到10張,就能開辦養老機構。

  輿論分析稱,“10張床位”的意義,在於鼓勵更多民間資本進入養老産業,破除開辦門檻過高的瓶頸。

  突圍之策

  就運營而言,養老機構順利運轉仍需規模效應。據測算,單個養老機構床位數達到300張左右時,其投入産出比最為合理。而幾十張床位的微型機構,往往面臨“攤不薄”成本的考驗。負責運營銀橋社區養護院的萬福年華養老服務公司,手中經營多個小型養老機構,可以相對攤薄成本,但銀橋養護院依然做好了幾年不賺錢的準備。

  而若希望由市場來創造床位,則可能遭遇更多瓶頸。一位業內人士介紹,儘管社會力量對開辦養老機構興趣有加,但事實上,場地卻極度缺乏。即便有了場地,從土地收儲、審批立項到最終竣工驗收,需經過多部門數十個環節,耗費時間最長的可達5年。

  “一涉及土地,就必須招拍挂,地價水漲船高,企業不僅因為繁雜的手續失去耐心,也可能因為成本太高而最終做不下來。”這位人士介紹。在大型居住社區,遇到的也是類似的兩難——一方面是建成的養老設施場地長期空置,一方面是養老機構運營方遭遇審批關卡——“大居”內的養老實事項目,立項、可行性研究報告、項目概算等都需報多個市相關部門審批,過程往往耗時一年甚至更久。

  此外,經營成本壓力,也可能消減民間機構的積極性。此番出臺的《上海市養老機構條例》明確,養老機構依法享受稅收優惠和行政事業性收費減免。其中,養老機構使用水、電、燃氣、電話,均按居民生活類價格標準收費;有線電視享受付費優惠。但眾所期盼的針對土地使用方面的政策,仍未揭開面紗。

  “政府應該針對養老設施出臺相對特殊的土地政策,同時監管要能及時跟上,防止社會化帶來的潛在風險。”沈軍表示,如何既能吸引社會力量投身養老設施建設,又能防控個別企業意圖“借機拿地”的可能,比起單純投放若干床位來,留給政府的這道考題顯然更費思量。記者 朱珉迕 欒吟之

[責任編輯: 李桂英]

視 頻
  1.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稱“窮得只剩錢”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近日,浙江義烏一名男子在網上不斷炫富,還用百元大鈔點煙...

  2.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關注臺灣食品油事件

圖 片
    服務專區

    投資流程辦事指南往來手續聯繫我們Q&A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