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彥宏和他的“百度筷搜”
晨報記者苗夏麗謝磊
一支銀針小心翼翼探入碗中,若銀針變色,則碗中有毒。古裝劇中常見的這一幕,在9月3日百度世界發布會上成了智能硬件產品“百度筷搜”的形象注腳。盡管備受爭議,也無論這款號稱“能檢測地溝油”的產品是否名副其實,圍繞智能硬件市場的布局及競爭已經展開。伴隨巨頭殺入智能硬件,2014年或將成為這一領域的大發展“元年”。
不過,優美科技總裁邵國光認為,智能硬件目前“只是看上去很美”,還未被市場廣泛接受,多數創業公司更是虧本經營,真正紅火還需要3至5年。
智能硬件產品橫空出世
前日的百度世界大會上,CEO 李彥宏提及一雙名為“百度筷搜”的筷子。按李彥宏的說法,這雙神奇的筷子能測地溝油,告訴你橄欖油是高質量的,炒菜用過的油是低質的;還能測水,告訴你這水是弱鹼性的,還是受污染的,未來還可以通過筷子測各種食物來源、營養成分等,這被李彥宏認為是“新的感知世界的方式,是用戶和消費者表達需求的方式”。據百度內部人士透露,“百度筷搜”未來還將研發可識別奶制品三聚氰胺、鑒別土雞蛋、鑒別真假羊肉串等功能的新版本。這雙筷子的成本高達3000元,會逐步進入量產階段。
在“百度筷搜”的背後,是百度圍繞“百度大腦”人工智能逐步打造智能硬件生態的野心。所謂“智能硬件”,就是通過軟硬件結合的方式,對傳統的設備進行改造,進而讓其擁有智能化的功能。改造的對象可能是電子設備,例如手表、電視和其他電器; 也可能是以前沒有電子化的設備,例如門鎖、茶杯、汽車甚至房子。智能化之後,硬件具備連接的能力,實現互聯網服務的加載,形成“雲+端”的典型架構,具備了大數據等附加價值。
智能硬件真正步入大眾視野是從2013年開始的。2014年,智能硬件開始高速發展,除百度和騰訊,手機廠商三星、華為、小米,以及奇虎360等,圍繞大數據和雲計算,或打造平臺,或從硬件制造、安全等用戶需求入手,希望能在智能硬件市場提早布局,分得一杯羹。
巨頭“撲食”智能硬件
如果說2013年智能硬件市場還處于懵懂階段,那麼隨著2014年各路巨頭殺入,智能硬件市場真正有了看頭。
除了今次推出“百度筷搜”的百度以外,騰訊微信今年7月就開放了智能硬件接入服務,而阿里巴巴也致力于打造智能空調、智能電視等,強調的是物聯網的大概念。此外,奇虎360、小米也紛紛介入這個市場。
相比普通技術廠商定位于設計,巨頭們更看重的是背後的“平臺”價值。以“百度筷搜”為例,對百度而言,這雙筷子的最大價值在于建立了食品健康的大數據分析庫,基于雲計算,將採集到的數據進行實時分析,轉化為各項食品安全指標。這些數據將成為“百度大腦”一部分。百度高級副總裁王勁表示,百度斥資46億元建立雲計算中心,構建全球最大神經網絡,這些是百度在智能硬件布局的關鍵。“谷歌大腦之父”、百度首席科學家吳恩達接受記者採訪時說,百度大腦和硬件的結合,神奇在于:把百度大腦放進有輪子的汽車,它就是無人汽車; 放進飛機,它就是無人飛行器; 放進人形機器,它就是機器人——相比手環、空氣凈化器等硬件,這樣的設想顯然更為宏大。
相比百度親自打造硬件再圖謀之後的平臺,阿里巴巴和騰訊更為直接,均主打提供後端的服務和平臺支持。
[責任編輯: 宿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