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中國臺灣網  >  經貿  >  大陸經濟  > 正文

農產品搭上電商快車 “舌尖上的便利”能否持續

2014-09-17 08:49 來源:新華網 字號:       轉發 打印

  北京9月16日電(記者王宇、于文靜)“現在還去超市採購糧油,那簡直‘弱爆了’。”

  家住北京南城的80後白領小林,幾年來生鮮糧油等食品都在網上購買,“網上經常有促銷活動,價格比超市便宜,還包郵到家,省了自己扛米扛油,而且大品牌的農產品質量也放心。”小林說。

  農產品結緣互聯網,讓不同年齡段的消費者嘗到了“舌尖上的便利”。家住哈爾濱的年近60歲的范阿姨首次“觸電”網購,通過“我買網”給住在沈陽的90歲的老父親購買了10盒進口麥片。

  “一盒進口麥片20元,價格比超市便宜一半,而且包郵。以前我去了很多超市都找不到這種麥片,現在網上鼠標一點就出來了,真是太方便了。”范阿姨說。

  在消費者輕點鼠標的時候,農產品電子商務化的浪潮風起雲涌。數據顯示,目前全國涉農電子商務平臺超過3萬家,其中農產品電子商務平臺達3000家。屏幕那邊,從柴米油鹽到水果蔬菜,從國內土特產到海外生鮮,可謂應有盡有。

  小生意,大前景。農產品電商化的背後,巨大的商機正在隱現。目前,進入流通領域的生鮮農副產品價值總額達2.45萬億元,但通過電子商務流通的農產品僅佔1%左右。如此大的需求市場,已經成為從農糧到IT企業紛紛涉足的“電商藍海”,而2014年中央一號文件首次提出“加強農產品電子商務平臺建設”,更是進一步吸引了龍頭農產品企業、零售商和電商企業的快速進入。

  農產品結緣電子商務有其必然。專家指出,農產品市場流通環節相對較多,過多的環節在加大了流通成本的同時,也加大了消費者對產品的不信任感,而農產品電子商務的發展,使產銷之間的直接溝通成為可能。

  “與其他產業相比,農業具有碎片化和非標準化等特點。特別是與歐美國家規模化農業生產相比,我國農業從生產到銷售,產業鏈上更易形成很多‘信任斷點’,導致消費者與生產者之間有明顯的互不信任狀態。”中國優質農產品開發服務協會副會長張利認為,龍頭企業、優質電商的介入,電子商務通過大數據分析等技術手段,令消費者與生產者彼此間的信任成為可能。

  但另一方面,農產品特別是生鮮類食品所具有的特殊屬性,也給電商企業在產品選擇、冷鏈保鮮、物流配送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

  資深“吃貨”小丁是生鮮食品網購達人,他在某寶網站上網購了一盒新西蘭進口野生生蠔,當6只半個巴掌大的帶殼生蠔帶著“海水的味道”火速快遞到家的時候,小丁哭笑不得。“180元6只小蠔,吃起來味道和國產的沒什麼差別,而且價格太貴,180元在老家能買一大堆海蠣子呢。”小丁說。

  記者採訪了解到,小丁的經歷並非個案。盡管這一領域的商機無限,但受諸多因素影響,從生產到消費,存在著種種制約,農產品電商可謂“嘗鮮不易”。“舌尖上的便利”能否持續,有待市場檢驗。

  “農業具有分散化、非標化特點,以致同一家電商不同批次的農產品,給消費者帶來的口感都會不一樣,容易加大不信任感和不安全感。”本來生活網聯合創始人賈明說。

  “農業是典型的小生產大市場,無論是傳統配送還是電子商務,在生產與消費間的對接過程中,‘信任’始終是產業面臨的根本問題。”張利認為,除了提升產品自身品質外,技術方面可通過大數據分析、產品可追溯係統等手段,提升農產品電商的信任度。

[責任編輯: 宿靜]

視 頻
  1.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稱“窮得只剩錢”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近日,浙江義烏一名男子在網上不斷炫富,還用百元大鈔點煙...

  2.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關注臺灣食品油事件

圖 片
    服務專區

    投資流程辦事指南往來手續聯係我們Q&A

    關于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係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中國臺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