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投訴渠道收到上百條吐槽資訊,華西都市報記者從中梳理了“十大假優惠陷阱”。許多讀者和網友在吐槽的同時,還不忘為這次活動點讚。
昨日,由華西都市報(華西傳媒集群)發起、省消委會指導的“黃金周假優惠大調查”啟動後,就引起了社會各界的熱烈反響和支援。截至15日18時,華西傳媒呼叫中心熱線96111、華西都市報官方微博、微信及華西都市網等四大投訴渠道,共收到上百條網友、讀者吐槽的資訊。華西都市報記者從這些資訊中,梳理了“十大假優惠陷阱”,提醒消費者在黃金周來臨之際一定要擦亮眼睛,辨別真假優惠。讀者反饋熱烈吐槽不忘為活動點讚
昨日一早,華西傳媒呼叫中心96111就接到讀者李先生來電:“今年中秋節前,一家百貨公司發放了大量免費的月餅提貨券和兌換券。結果那幾天裏每天早上,百貨公司開門後不到十分鐘,月餅就被領完了。我覺得這家百貨借用節日發放免費券,純屬拉攏人氣,忽悠消費者,搞虛假宣傳。”
“去年國慶花1999元買了臺手機,説是國慶大促銷。結果後來發現,這手機一直就賣這個價啊,根本沒優惠!”“標語寫的是全場三折起,結果逛完了全場,就沒有找到有三折的東西。”……在華西都市報官方微信、微博和華西都市網活動專區,不少網友參與互動,吐槽曾遭遇的假優惠經歷。
“希望這個活動不僅僅在黃金周搞,而是要一直做下去,揭開虛假優惠的真面目。”“這個活動很好,發動大家一起來監督商家,營造誠信的消費環境。”許多讀者和網友在吐槽的同時,還不忘為這次活動點讚。消委會發佈提示節日購物請保持理性
十一黃金周的消費高峰期即將到來,各大商家已提前做好了促銷方案。如何在這個黃金周做到誠信、理性、快樂消費呢?華西都市報(華西傳媒集群)本週起將在省消委會的指導下,接受網友們的投訴,展開“黃金周商家優惠真實性系列調查”暨“2014黃金周最值得購買的産品推薦”系列報道。華西都市報(華西傳媒集群)記者將深入房産、汽車、3C、家居、百貨、健康、餐飲、培訓等八大行業,對重點商家進行一一摸排。
針對熱鬧的節日消費市場,省消委會根據以往長假過後消費投訴較為集中的方面,特別發佈消費提示:提醒消費者在節假日期間出外旅遊、購物時要提高防範意識,謹防消費陷阱。消費者應妥善保管相關證據,如遇到消費糾紛要理性維權。消費者如果在購買商品或接受服務時遇到消費糾紛,應及時與商家溝通、協商,也可向消費者協會、工商部門、旅遊執法部門、食品藥品監督管理部門投訴,切實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網友吐槽
列出“十大消費陷阱”
陷阱一:標價虛高
商家會趁節日打出“超低折扣”的標語以吸引消費者眼球,但部分商家事先把商品原價抬高再打折,折後價甚至往往比實際價格還要高。先漲價後降價是很多商家公開的秘密,打折後並沒有實惠多少,不過消費者看到折扣比原價便宜那麼多,就可能會心動購買。
陷阱二:贈品不實
商家採取如“買×送×”的饋贈方式銷售商品和提供服務時,饋贈物品經常標示不清。包括不如實標示饋贈物品的品名數量價格(價值)型號,或饋贈物品為存在品質問題的假冒偽劣商品或過期商品等。
陷阱三:提前結束
有的商家舉辦購物促銷活動,活動進行到一半時突然中止,與所宣傳活動時間不符,這也是商家慣用的促銷手法。前期宣傳效果已經出來了,商家借此聚集了大量人氣,提前終止活動也能做到利益最大化。
陷阱四:模糊宣傳
不少商家在進行促銷活動時,都會做些“文字遊戲”。一些商家隱瞞事實,採用模糊宣傳的方式吸引消費者;還有些商家銷售商品和提供服務帶有價格附加條件,在廣告及經營場所含糊標示不準確標示或者乾脆不標示。
陷阱五:假冒名牌
利用消費者對國外品牌的信任心理,給服裝冠以稀奇古怪的品牌名稱,讓消費者難以分辨。標示商品的品名産地等級質地與實際不符,以“國外名牌”來忽悠消費者。
陷阱六:謊稱提價
趁著節日促銷時傳出商品“要漲價”的消息,以此吸引消費者儘快購買。不過,實際上很多説是“要漲價”的商品,不少只是商家的促銷噱頭和市場策略而已。
陷阱七:返券遊戲
返券活動看似優惠,消費者拿到返券後一般都會繼續消費,然而所購買的商品並非當下急需,很多是為了購買而購買,最後甚至超出返券金額的範圍,要多付一筆錢。還有商家在返券的使用時間區域品牌型號及數額等方面,設置種種限制和圈套,阻礙其正常使用。
陷阱八:不予退換
商家在開展促銷活動時,打折商品不可以當場試穿後購買,實際是趁消費高峰在拋售積壓陳貨滯銷商品殘次商品。在購買這類商品時,商家稱産品沒有品質問題,同時表示此類商品不退不換,有問題只能消費者自行承擔,剝奪了消費者正常退換貨物的權利。
陷阱九:誤導用辭
常見的如“全場3折起”,而實際只有一種或少數幾種商品為3折,其他商品折扣為8折以上,甚至有的沒有折扣。且把附加規則寫在很不顯眼的地方,如果消費者不駐足觀察招牌的每個角落,不仔細問清楚情況,恐怕很容易掉進這個“陷阱”。
陷阱十:高價結算
商家在銷售打折商品時,標價為××元,但實際結算時卻比標價高,一些馬虎的消費者不注意看消費小票就會因大意而忽略。又如一些商家公告牌標示某商品打×折,但該商品實際銷售時的“折後價”,卻比按原價乘以折扣計算出的真正價格還要高。 華西都市報記者童星燕
[責任編輯: 宿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