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在喧囂與騷動中穩步前行是不容易的,但這正是6個多月來中國在自貿區建設上所做的事情。
與去年上海自貿區“千呼萬喚始出來”時相比,2014年上半年,“自貿區”一詞在中國的熱度有過之而無不及,甚至有點“發燒”。3月召開的全國兩會上,廣東、天津等沿海省市圍繞設立自貿區上演了一場“競跑”,重慶、西安等內陸城市也躍躍欲試。
據不完全統計,今年中國各地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提出要申報自貿區的就有20多個。
不過,地方一哄而上的態勢不久即被中央政府輕踩了一腳“剎車”。繼“地方自貿區申請遭緊急叫停”消息傳出之後,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秘書長范恒山近日公開表示,自貿區建設“總體來説還是要積極穩妥”,即使是有必要設立的也要給予充分論證,根據成效和路徑再行推廣。
在商務部國際經貿關係司副司長孫元江看來,不少地方並未真正讀懂自貿區的深意。歸根到底,自貿區不是一個憑藉種種優惠取勝的“政策洼地”,而是一場制度上的試驗。
事實上,中國設立自貿區的目的一直很明確,即通過管理體制機制方面的創新,進一步釋放制度和改革紅利,推動新一輪深化改革和對外開放。
“中央從未説自貿區要‘大幹快上’。”商務部研究院研究員白明對中新社記者直言。他認為,地方政府的申報熱潮一方面是攀比心態作祟,另一方面也是搶搭“順風車”的心態所致。
但不可否認,在若干具備條件的地方發展自貿區也是新一輪改革方案的既定計劃。白明表示,在此情況下,需要給地方政府一個較為清晰的預期,即申報自貿區需要滿足哪些條件,何時能夠複製上海自貿區的經驗以及如何複製。這樣可以使地方政府既能保持平常心,又不失積極性。
值得注意的是,各地自貿區申報一事熱鬧或冷清,都未擾亂中國自貿區建設這盤大棋。2014年以來,不論是國內還是國際層面,自貿區建設總體上始終沿著既定方向持續推進,且已取得明顯進展。
上海自貿區建設全面推開。金融改革創新方面,從擴大人民幣跨境業務,到自由貿易賬戶正式落地,“一行三會”(中國人民銀行和中國銀監會、中國證監會、中國保監會)此前出臺的51條措施正逐漸從紙上跳到現實。
貿易監管方面,從分批推出14項可複製、可推廣的監管服務制度,到全面推行預檢驗制度、實現貨物出區“零等待”,再到建立國際貿易“單一窗口”,一項項政策利好使貿易便利化水準更上一層樓。
但有觀點質疑,當前官方雖然捧出了一些好東西,但變革意義仍不夠大。
對此,白明指出,要評判上海自貿區這些改革措施的力度,必須始終結合其使命和宗旨來考慮。如果推出的措施力度過大過猛,無法在全國複製推廣,“自貿區就變成了28平方公里大的一個盆景”,失去了其本身應有的價值。
范恒山也表示,上海自貿區的改革正在按中央的要求和經濟發展的規律向前推進,今後將進一步深化、完善和拓展相關試點任務,儘快形成可複製、可推廣的經驗。
國際層面同樣亮點頻現。與周邊國家的自貿區談判有序推進;中韓自貿區第十一輪談判進展積極;中日韓自貿區第四輪談判已畢,三方就貨物貿易降稅等問題達成共識;中國-東盟自貿區也正在向“升級版”邁進。此外,中澳自貿區的談判進程亦有望加速。
未來,自貿區邁出的步伐同樣值得期待。
官方透露,正在制定中的上海自貿區2014年版“負面清單”將比2013年縮短1/3,“不能做的事”會大幅減少。此外,今年下半年,上海海關還將繼續推出一些改革創新的制度安排,深化拓展自貿區功能。(記者 李曉喻)
[責任編輯: 馬一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