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太原3月19日電 (任麗娜)山西省府太原市,2013年人均地區生產總值(GDP)達9130美元,相當于中等偏上收入國家和地區的平均水平。有評論者稱,居民消費開始從溫飽型向小康型升級,步入享受型、發展型而引發廣泛關注。
19日,山西省太原市統計局召開新聞發布會對外公布2013年統計公報,稱初步統計,2013年太原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2412.87億元,比上年增長8.1%。截至2013年末,太原市常住人口427.77萬人,人均地區生產總值56547元人民幣,按2013年平均匯率計算達到9130美元。
按照世界銀行制定的國家與地區收入水平劃分標準,意味著太原已邁進“中上等”收入地區的門檻。
太原市統計局總統計師馬亞曉對中新網記者表示,由于人均GDP與居民個人所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因此會造成統計數據與公眾的感受不一。
馬亞曉解析稱,人均GDP指一定時期內,按平均人口計算的一個地區生產總值,是反映一個地區經濟發展綜合水平的宏觀經濟指標。人均GDP有四項構成,即勞動者報酬(個人所得)、生產稅凈額(國家納稅收入)、固定資產折舊、企業盈余。人均GDP是國家、個人、集體共同財富的分配。
馬亞曉表示,人均GDP簡而言之是一個人所擁有的社會財富,而非個人的實際收入。就太原市而言,個人所得這一部分大約佔到人均GDP三分之一多。
統計數據顯示,太原市2013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000元,比上年增長11.0%。農民人均純收入11288元,增長12.0%。(完)
[責任編輯: 楊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