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長春3月12日電(記者孟含琪、姚湜)“以前買山核桃和土蜂蜜總怕挑到不正宗的,現在農民自己開網店銷售,山貨的品質也得到保障。”長春市民王佳説。
近幾年,我國農村電子商務業務不斷擴大,農民紛紛“觸網”,全國已有20個村鎮形成規模化的“淘寶村”。
網商打開大山與城市間的門
“如今即便是欠發達的鄉鎮地區,網購量也很大。各大物流公司基本上都已進駐了鄉鎮,未來電子銷售市場前景不可估量。” 吉林省敦化市大石頭鎮二道河子村黨支部副書記栗海波説。
栗海波是一名大學生“村官”,不久前,她參加了省裏召開的電商培訓大會。會上,阿里巴巴集團的專家為來自各縣鄉商務部門的負責人、在村委會工作的大學畢業生授課。通過學習,栗海波帶領種植人參和木耳的村民們開啟了山貨的電子銷售路。
吉林省公主嶺市也借助電子商務渠道促進産品升級轉型。公主嶺市有數百家企業,但輻射範圍大多在當地。因此,公主嶺市商務局局長孫殿普計劃組織生産者和經營者,集中學習電子商務知識。“多開幾個網店,把村裏的油豆角、玉米等特産賣到全國去。”他説。
目前,吉林省正計劃選出100個村鎮,依託當地特色産品,按照“公司+農戶”“超市+基地”模式,幫助農民開設或加入網路商鋪。
“我們會整合各地資源,推出人參、林蛙、黑木耳、大米、糧雜豆、礦泉水和長白山藍莓等特色系列産品。”吉林省商務廳廳長叢紅霞説。
在我國,農民“觸網”已經有成功案例。趙海伶大學畢業後回到家鄉四川省廣元市青川縣創業。青川的農産品資源豐富,但銷售渠道單一,這讓她看到了商機。2009年,她開設了自己的網店。在她的堅持下,通過網路在大山和城市之間打開了一扇門,網店的銷售額已突破600萬元。
電子商務帶動農村生活“三變”
根據阿里巴巴旗下的阿裏研究中心統計,截至2013年11月30日,淘寶網(含天貓)註冊地在村鎮級的店舖有105萬家,較2012年年底增長76.3%,凈增46萬家。
農民做“網商”最先改變的是農村地區人口的經濟狀況,讓一些農民增加收入,也讓一些人致富。
山西省呂梁市臨縣木瓜坪鄉張家溝村村民王小幫就是其中之一。根據阿里巴巴集團提供資訊,王小幫經營的特色山貨網店2012年銷售額已達450萬元。網店還帶動了全村以及區域的粗糧及特産種植,為其他村民提供就業機會,促進當地快遞行業的發展。
此外,浙江義烏的青岩劉村,家家戶戶基本都在開網店販賣小商品,2013年2000多家店舖的總銷售額約為20億元人民幣。
與此同時,我國農民的消費比重也在發生變化。偏遠地區的消費者也開始認品牌。根據淘寶發佈的《縣域網購發展報告》顯示,縣域每人平均花費5628元網購,比一二線城市高出1000元,顯示商業不發達的縣以下城市,網購需求更旺盛。
並且,農村電子商務業務愈加規模化。在江蘇、浙江、山東等地的一些村鎮,村裏有數十家到數千家不等的農戶,依靠在“淘寶網”上開店賺錢,被稱為“淘寶村”。
根據阿裏研究中心定義,“淘寶村”的網商數量要達當地家庭戶數的10%以上,且電子商務交易規模達1000萬元以上。截至2013年12月,我國已經有20個“淘寶村”,分佈在浙江、福建、廣東、河北、山東、江蘇、江西等省份。這些“淘寶村”的網店總數約有1.5萬家,帶動6萬人直接就業。
小網店迎來大發展
對於農村電商發展,阿里巴巴集團副總裁高紅冰表示,目前電子商務在東南部沿海地區發展早且快,在東北和西北內陸地區發展相對滯後,但依然有很大機會。
目前,吉林省也在打造“淘寶村”,建設“電子商務縣”,其中,頗具淘寶特色的“吉林館”是正在建設的一個規模化銷售平臺。
“吉林省的人參、鹿茸等特産,從生産、銷售到服務都有較好的商機。‘淘寶村’是特色産業的聚集和升級,當地産業發展和電商模式可以相互促進。”高紅冰説。
專家認為,規模化的農村網商是我國較為獨特的經濟現象,今年將會在全國範圍內加速發展,但專家同時提醒農民注意相關事宜。
“農民開網店的渠道優勢多集中在土特産、山貨等方面,如果銷售其他商品,在通訊、交通方面很不便,因此要慎重做産品定位。”吉林省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所長孫志明認為,農民在開網店的同時也要注意提升自身電子商務的專業知識。
“應當鼓勵民營企業注資有條件的地域,建立電子商務創業型企業園區,形成産業集群。”孫志明説,“政府則要在創造便利的通訊、交通等硬體和完善政府服務等軟環境上對農民給予扶持。”
[責任編輯: 楊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