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最近,有關銀行代銷信託業務兌付糾紛的出現,警示表外業務風險傳染正由“幕後”走向“臺前”,並引發對相關潛在風險有可能向銀行傳遞蔓延的高度關注。
當前,由於經濟的內生增長動力不足,經濟金融領域的潛在風險需要關注。由於經濟穩定增長的基礎也不穩固,增長對投資和債務依賴的上升,高投資模式以及資源過度向房地産等領域集中,容易導致債務水準上升,並可能對其他經濟主體特別是中小企業形成擠出,加劇融資難、融資貴問題。現實是隨著經濟增長放緩,部分行業企業確實出現經營困難,償債能力下滑,信用違約風險上升。
在外部風險有加快暴露、違約風險提高的情況下,銀行能否“獨善其身”?如何遏制地方政府融資平臺與房地産貸款繼續膨脹,防範部分地區、行業、企業風險及非正規金融風險向金融體系傳導?銀行在風險防範上需及早拉響預警,展開全面布控。
記者周萃商業銀行不良貸款進入上升通道,延續三季度不良“雙升”趨勢,四季度銀行不良貸款升至5921億元,高於三季度末的5636億元;不良率則打破保持7個季度之久的不足1%,升至1%。
業內專家分析,總體來看,不良“雙升”主要受經濟增長放緩拖累所致,但近期公佈的多項數據顯示,金融資源仍在向房地産以及地方政府融資平臺集中,這也是推動不良持續“雙升”的重要力量。
近期出現的銀行代銷信託業務兌付糾紛,亦在警示,表外業務風險傳染正由“幕後”走向“臺前”,全面布控相關風險不容忽視。
經濟回落致不良溫和暴露
經濟增長放緩是不良貸款上升的重要原因。
“當經濟轉入調整時期,信貸投放速度放緩,這時如果企業對外負債水準較高、經營收益減少,一旦向銀行再融資出現困難,企業的按期償債能力就會減弱,不良貸款開始逐步暴露。”華夏銀行發展研究部趙玉睿告訴記者。
當前中國經濟增長不容樂觀。已經公佈的統計數據顯示,2013年GDP同比增長7.7%,為14年來最低。其中固定資産投資增長19.6%,為10年來的最低增幅。2014年開年,中國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PMI)為50.5%,同比環比均回落,亦顯示出經濟增長動能不強。
“中國內部需求增長放慢,且自去年底以來中國貨幣政策偏緊而美國經濟復蘇較預期溫和,這些因素將拖累上半年的經濟表現。”高盛于去年11月給出2014年中國GDP增長預測為7.7%,其後調至7.8%,近期又下調至7.6%。
“在經濟下行和企業現金收入放緩時,信貸增速加快,債務持續增長,將導致收入無法覆蓋債務本息出現償債危機。”趙玉睿表示。
從目前市場實際情況看,企業高杠桿和低盈利,已加大了信用風險。
2013年二季度,付息佔上市公司經營活動凈現金流已高達14%;三季度,社會融資平均利率為6.81%,較一季度的6.35%有所上升;而同期工業企業主營利潤率由6.05%降至5.59%,債權融資成本與企業利潤率之間的差距進一步拉大。
業內專家認為,銀行作為親經濟週期的行業,宏觀經濟增速放緩必將對商業銀行的盈利獲取、資産品質維護、風險防範産生直接影響,從而增加銀行業的系統性風險。
“不良率仍然控制在1%的較低水準,相信只要保持合理的撥備覆蓋水準、採取恰當的不良貸款清收手段,銀行業整體資産品質風險仍然可控。”交通銀行金融研究中心許文兵認為,對不良“雙升”既要提高警覺,亦不必過度恐慌。
警惕平臺與房地産貸款繼續膨脹
央行剛剛公佈的四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顯示,金融資源仍在向房地産以及地方政府融資平臺集中,增大了經濟運作中的潛在風險。業內專家認為,這也是推動不良持續“雙升”的重要力量。
“增長對投資和債務的依賴仍在上升,高投資模式以及資源過度向房地産等領域集中,容易導致債務水準上升,並可能對其他經濟主體特別是中小企業形成擠出,加劇融資難、融資貴問題。”央行報告指出。
儘管中央政府著力控制地方政府性債務,並要求其納入預算管理,但由地方主導的大規模融資建設模式仍在進一步強化。
央行報告也證實,一些財務軟約束部門資金需求量大,由於其利率敏感性相對較低,其大量融資也推高了全社會融資成本。央行還同時呼籲,應減少財務軟約束等導致的債務過快擴張。
業內專家指出,“財務軟約束部門”主要包括房地産企業以及政府投融資平臺。融資平臺以及房地産債務和投資快速膨脹,表明相關領域貸款仍存隱憂。
以房地産為例,數據顯示,2013年,新增房地産貸款2.3萬億元,同比多增9987億元。更值得警惕的是,房地産貸款新增額佔各項貸款新增額的28.1%,比上年末高10.7個百分點。
業內專家認為,若房地産價格回落將對銀行不良貸款産生較大影響,而房地産成交萎縮、價格回落的跡象2013年已經在溫州、鄂爾多斯等地顯現。
平臺貸款的風險同樣不容忽視。“地方政府償債依賴土地財政收入的程度較高。雖然近期土地價格持續走高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這方面的矛盾,但在債務規模不斷擴大而土地價格上漲空間有限的情況下,土地財政收入與還本付息規模的匹配程度將出現背離,可能導致一定的風險。”許文兵表示。
表外風險傳染現苗頭
去年以來,監管部門便反覆強調,要全面布控表外業務風險,嚴防風險傳染和蔓延。而近期出現的銀行代銷信託業務兌付糾紛,似乎在表明,表外業務風險傳染正由“幕後”走向“臺前”。
“銀行在信託、保險和基金中應該是代理環節,屬於中間業務,理論上是不存在風險傳染的問題,但現階段銀行代理的這些産品存在品牌和聲譽等隱性擔保的因素,在處置過程中也會有一定的損失。”許文兵認為。
數據顯示,2013年全年,實體經濟以委託貸款、信託貸款和未貼現銀行承兌匯票方式合計融資佔全年社會融資規模的29.9%,佔比較上年高7.0個百分點。
蓬勃生長的表外業務潛藏著較大風險,業內專家表示,通過理財、同業等渠道籌措到的短期高息資金,不排除投向産能過剩、地方政府融資平臺以及房地産等高風險領域。
“表外業務中的理財産品,尤其是受到重點監管的非標産品,因為是銀行自身設計銷售的産品,與銀行的關聯度更大,如果出現潛在風險,則有一定傳染的可能。”許文兵説。
不過,他同時也表示,現階段同業、理財等業務受到嚴格監管,風險狀況也相對穩定,總體上風險傳染對銀行資産品質的影響較小。
[責任編輯: 楊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