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應最直接、最客觀反映市場狀況的數據,由於取樣樣本的差異和缺乏行業規範,在移動網際網路圈兒內成為了行業競爭的武器,隨著打車軟體市場競爭的日漸火爆,一場更令人眼花繚亂的數據競賽也已悄然上演。
昨日,嘀嘀打車公佈了從1月10日至2月9日第一輪補貼活動的數據 ,顯示總微信支付訂單約為 2100萬單,補貼總額高達4億元,但險些引發一場針對“數據烏龍”的質疑。
嘀嘀打車數據險成烏龍
“快的”表示“不予置評”
昨日,嘀嘀打車公佈了與微信支付合作後的最新成績單。從1月10日至2月9日,嘀嘀平均日微信支付訂單數為70萬單,總微信支付訂單約為2100萬單,補貼總額高達4億元。活動不僅培養了一部分用戶使用嘀嘀和微信支付,還使得嘀嘀用戶較活動前增長了一倍,突破4000萬,嘀嘀打車的日均訂單也達到183萬單,2月7日節後第一天達到峰值262萬單。
然而,2月7日,北京晨報記者收到騰訊的數據顯示,“從1月10日起至今,嘀嘀打車微信支付訂單總量突破500萬單。短短幾天時間,從500萬單增長到2100萬單,難免令人疑惑。對此,騰訊公關部表示,2月7日發佈的數據是從1月10日到1月26日,由於表述方式不夠明確,引發了歧義和困惑。
雖然對數據進行了説明,但嘀嘀打車這一“疏忽”還是險些成為競爭對手的把柄。快的打車副總裁李敏表示:“我們對嘀嘀打車的烏龍數據一事不予置評。”
■專家質疑
“移動網際網路哪個領域數據不存在水分?”
“數據取樣不同會導致數據最終結果的不同。” 速途研究院院長丁道師對北京晨報記者表示。丁道師表示,不同公司對數據樣本的定義差異度很大,單單從各家公司自己公佈的數據並不能全面客觀地反映其市場地位。失效的訂單是否統計在內,出現新版本後升級下載的用戶數是否重復計算等計算指標都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從藍海到紅海,打車軟體市場只用了不到一年的時間,這遠遠超越了當時團購行業洗牌的速度。但對於一些三四線城市,打車並不是剛性需求。其需求是有限的。應避免過度競爭。”
丁道師表示,在競爭激烈的移動網際網路行業,本應客觀真實的數據變得有些蒼白。“移動網際網路哪一個領域的數據不存在水分?不是靠虛假數據獲取投資和用戶的信心?”例如一些預裝在手機內的軟體,用戶可能從不使用,但如計算該軟體的下載量,仍有可能相當驚人。“移動網際網路的市場行為亟須規範。”
4天3次發佈
數據競賽火熱上演
值得注意的是,兩家公司近期發佈數據的節奏也相當密集,其數據結果也引發了廣泛討論。2月8日,嘀嘀打車公開了春節7天的全國單日訂單數,顯示全國單日訂單數突破100萬單,7天平均日增幅約10%,其中微信支付訂單比例為68%。2月10日,嘀嘀打車宣佈補貼活動正式結束,新一輪補貼額度將為5元。就在同一天,快的打車宣佈補貼活動仍然繼續,補貼幅度不變,並公佈了自1月22日至2月10日的數據,顯示全國日均訂單量達128萬,其中使用支付寶錢包付車費的日訂單數最高突破60萬。超過了嘀嘀打車日均訂單量達100萬的數據。
昨日,嘀嘀打車再度公佈了自1月10日至2月9日的數據,顯示日均訂單為183萬單,又超過了快的打車日均訂單量達128萬的數據。晨報記者 韓元佳
[責任編輯: 楊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