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  >  經貿  >  大陸經濟  > 正文

財政部:將提高國企利潤上繳比例

2013-03-25 10:38 來源:南方日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財政部部長樓繼偉昨日在中國發展高層論壇上表示,將提高國企利潤上繳到公共預算中的比例。與之相關,財政部日前發佈,今年前兩個月,國企利潤同比增長9.7%。這是去年以來國有企業利潤同比增速首次轉正。

  從行業角度分析,同期中游産業出現好轉,房地産行業成為國企利潤增幅最大企業值得警惕。

  亮點1 國企利潤增幅走出負增長

  財政部22日發佈好消息:今年前兩月,國有企業實現營業總收入65109.4億元,同比增長11.3%;累計實現利潤總額3060.1億元,同比增長9.7%。

  這是去年以來國有企業利潤首次走出負增長。而根據財政部日前公佈的數據,2012年,國有企業累計實現利潤總額21959.6億元,同比下降5.8%。

  耐人尋味的是,國企利潤交出的“及格”成績單,地方國企卻拉了“後腿”。財政部公示,今年前兩個月地方國有企業540.9億元,同比下降16%。與之相對,中央企業2519.2億元,同比增長17.4%。

  實際上,在整個國企利潤份額中,央企一直獨佔鰲頭。以今年前兩個月為例,央企的利潤則佔到80%以上!有人士分析,與地方國企相比,央企一般佈局産業為關鍵領域,獲得更具壟斷性的資源,這造成國企內部的“兩極分化”。

  值得注意的是,營業收入和利潤增長的增幅仍低於企業運營成本:同期國有企業累計發生營業總成本62685.2億元,同比增長11.7%,高於營業收入增幅0.4個百分點。其中,地方國企運營成倍同比大增15.1%,其中財務費用增長近兩成。

  而在不少上市國企的年報中,財務費用高企成為眾多公司虧損原因。“財務費用高企正是擴張過度的徵兆之一。”有評論文章稱,作為財務費用的組成部分,盲目擴張導致的前期工程投入大,固定資産折舊額大幅度上升。此外,在建工程也侵吞了公司經營性現金流,迫使公司舉債應付運營需求,支付大量利息。

  亮點2 鋼鐵業扭虧為盈

  財政部表示,今年前兩個月,實現利潤同比增幅較大的行業為電子行業、電力行業、石化行業、施工房地産行業、醫藥行業、汽車行業等。鋼鐵行業扭虧為盈。實現利潤同比降幅較大的行業為建材行業、有色行業、煤炭行業、機械行業等。

  分析認為,此前一直低迷的中游産業盈利增幅較大,上游産業也逐步好轉,鋼鐵産業扭虧為盈。而作為經濟“晴雨錶”,煤炭産業降幅較大。

  “隨著經濟復蘇的持續,下游需求的轉好必將向上傳導。”銀河證券研究所研究報告稱,在下游産業完成短期的去庫存過程後,補庫存動力即將推動中游産業的銷量和庫存的增加。如果上游能源原材料漲速開始放緩,中游産業的利潤率空間也將隨之改善。

  不過,業界更為關注的是施工房地産行業位列增幅較大行業。

  根據中國指數研究院的數據,今年前兩個月,全國商品房和住宅銷售均價分別為7030元/平方米和6637元/平方米,比2012年同期分別上漲18.8%和20.6%,漲幅較2012年全年分別擴大10.7個、11.9個百分點。

  社科院經濟所研究院袁鋼明表示,從近期的各項指標看,房地産行業都有過快上漲甚至失控的趨勢。“這些行業漲幅大説明經濟是不健康的。”

  政策 國企紅利上繳比例或提高

  同期公佈的數據還包括,今年前兩個月,國有企業應交稅費6306.2億元,同比增長8.6%。其中,中央企業5113.7億元,同比增長11.2%;地方國有企業1192.5億元,同比下降1.2%。

  而在2012年,國有企業全年應交稅費33496.3億元,同比增長6.6%。

  國企利潤的增加,必然帶來“國企是否應提高紅利上繳比例”這一爭論。有人士預計,在新政府穩妥的經濟政策下,國企應該會獲得平穩上揚的發展機遇。“國家應以此為契機提高國企上繳紅利的比例。”

  財政部部長樓繼偉在昨日的中國發展高層論壇上表示,目前國企利潤集中到國有資本經營預算中的比例還不高,留給國企利潤較多,主要考慮這些國企有些歷史問題還沒完全解決。

  樓繼偉轉而表示,國企改革差不多十年了,遺留問題越來越少。“我們將會不斷提高國企利潤上繳到公共預算中的比例。”不過,他並未給出具體時間表。

[責任編輯: 王君飛]

視 頻
  1.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稱“窮得只剩錢”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近日,浙江義烏一名男子在網上不斷炫富,還用百元大鈔點煙...

  2.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關注臺灣食品油事件

股 市
臺灣| 大陸
    臺股17日開盤漲44點 為8538點
服務專區

投資流程辦事指南往來手續聯繫我們Q&A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