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中國臺灣網  >  經貿  >  地產  > 正文

萬達百度騰訊將成立電商公司 聯手欲PK阿里巴巴

2014-08-28 09:37 來源:廣州日報 字號:       轉發 打印

  馬化騰、王健林、李彥宏。 CFP供圖

  三巨頭將共同成立萬達電商打通線上和線下兩大商圈

  本報訊 (記者薛松、潘彧)記者昨日從百度和騰訊獲得證實,萬達集團將與百度、騰訊共同成立一家新電子商務公司“萬達電商”,首期投資額為50億元,其中萬達持股70%,百度和騰訊各持股15%。三方將于明天上午在深圳正式宣布這一消息。

  目前,阿里巴巴在電商領域一家獨大,京東緊隨其後,其他電商尚無法撼動兩位巨頭的市場地位,行內預計,商業地產大佬萬達此次聯合百度和騰訊兩巨頭高調進入電商領域,有望打通線上和線下兩大商圈。

  求證:合作屬實

  王思聰未參與

  昨日,記者從萬達內部人士處了解到,萬達與百度、騰訊在電商的合作屬實,且將在周五正式公布。“此前一直在保密狀態,現在終于公開了。”該內部人士表示。但是,其對于具體的商業模式等內容並未進一步透露。

  記者從業內了解到,對于萬達的電商之路該如何探索,還沒有確定的內容,但一位廣州房企營銷部門負責人猜測,合作可能基于全國乃至世界各地萬達廣場的商業網絡,構建平臺化的電商,成為服務于萬達自身體係的平臺是未來可能探尋的O2O模式。

  而在此前網上流傳的王健林半年工作會議報告里,也有提到“要求所有網上資源全部給電商公司,推出便捷有效的一卡通,來實現萬達電商O2O”等內容,並稱“萬達電商核心工作是用3年左右時間找到盈利模式”。

  對于新公司架構和管理團隊,雙方預計將在明天披露。消息人士說,該消息原本計劃在北京發布,新公司注冊地也在北京,但是騰訊董事局主席馬化騰因為腰椎疾病無法乘坐飛機,而王健林又急于達成合作,因而三方決定改在深圳召開。記者還了解到,近期風頭甚健的王思聰將不會出現在這家新公司的管理成員名單中。

  背後:欲借助兩大巨頭

  走出電商陰霾

  自從去年阿里巴巴董事長馬雲喊出“用電子商務將中國商業地產的價格打下來”的口號後,傳統商業地產商加快了與互聯網的融合與滲透。記者梳理發現,萬達集團近期一直在探索O2O的電商模式。

  今年1月,萬達董事長王健林就曾透露過投資電商公司的意圖,表示“萬達電商真正的核心是大會員、大數據,這是萬達O2O的戰略方向和轉型的核心”,並透露阿里、騰訊都曾在合作洽談之列。而萬達和騰訊的合作早在今年5月便已達成。在騰訊入股公司京東與萬達的合作中,雙方已就整合雙方的資源,線下覆蓋全國79座萬達廣場。

  而在今年7月份的年中大會上,萬達董事長王健林再次表示,萬達將與其他幾家大型科技公司推出一個電子商務平臺,投資額為50億元。業內分析稱,此前萬達電商遭遇前萬達電商COO馬海平等多位負責人離職,聯合百度騰訊或許可以幫助萬達走出電商陰霾。

  此次選擇百度、騰訊合作成立電商公司,是萬達電商化戰略的重要一步,對百度和騰訊來說,如果能夠與商業地產巨頭合作成立電商,並取得一定成績的話,對主要競爭對手阿里也是一個制約,之前的百度、騰訊在電商道路上走得並不是很順利,此次合作,易觀認為更多的是提供流量及互聯網和移動端的入口,萬達依然是主導。

  分析:概念雖好

  商業模式尚不清晰

  在移動互聯網領域,“O2O”被譽為下一個具有萬億級規模的市場,吸引了無數企業和資本進入。不過,在輝煌的前景下,分析機構也清醒地認識到目前中國O2O市場依然處于早期的發展階段,應用眾多、同質化嚴重,除了傳統的廣告模式,尚未真正找到盈利方向。

  此前,騰訊也曾入股華南城,阿里巴巴與銀泰多次牽手,成效並不明顯。一家電商人士說,目前萬達主要的業務是城市商業綜合體的開發,屬于商業地產范疇,百度、騰訊則分別在搜索和社交領域擁有優勢地位,看似很好的結合,需要三家公司能夠充分將資源轉化為優勢,才能取得成功。成功的關鍵還在于如何將萬達的線下資源轉化到線上,並成功吸引消費者,形成線上線下聯動的新生態圈。

  易觀國際分析師王小星認為,目前萬達、百度、騰訊聯合的商業模式尚不清晰,具體戰略方向和實施細則有待進一步觀察。

[責任編輯: 林天泉]

相關閱讀:

視 頻
  1.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稱“窮得只剩錢”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近日,浙江義烏一名男子在網上不斷炫富,還用百元大鈔點煙...

  2.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關注臺灣食品油事件

圖 片
    服務專區

    投資流程辦事指南往來手續聯係我們Q&A

    關于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係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中國臺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