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企配合地方政府,積極進入土地市場暗中“托市”的消息從5月份開始流傳,隨後聲音漸小,近日風頭又有所回轉。
國企改革是市場化中不可缺少的內容,是經濟改革的重要層面。那麼,國企在房地産市場中究竟是個什麼樣的角色?在房地産市場調控中,國企又該如何前行?
土地市場,似乎總少不了國企的身影:市場好時,土地競拍現場少不了國企的舉牌;市場暗淡時,國企被認為是地方政府的“好夥伴”,製造一兩個超高溢價的土地成交案例,堅定左右搖擺的房企前進的決心。另一方面,從今年年初開始,産權交易市場中也常見國企的身影,3月份之後,北京城建先後賣掉了北京和三亞兩地的3個項目,中石化也轉讓手中的土地項目。
的確,有些國企在房子賣不動的時候開始出現問題,但出現這種情況,在國有房地産企業中也只是一部分,不能代表全部。但一邊製造土地市場繁榮,一邊“賣子”保命,截然相反的行為著實讓人們看花了眼。
從要求非地産主業央企退出房地産市場開始,“國”字號的地産公司便備受指責,輿論把不理性的市場行為一股腦兒地推到這些資金實力雄厚的國企身上,即便數據顯示這些非地産主業的央企在房地産市場的份額很小很小,但強大的輿論早已把這些數據淹在了角落裏,乏人問津。
筆者認為,國資類的房地産企業其性質決定了經營策略與方式和民營房地産企業有所區別,在市場冷淡之時幫助地方政府解決一些土地財政的困難,無可厚非,要注意的反而是在房地産市場一片向好之時的行為。
本輪調控之初,國資委曾要求非地産主業的央企退出房地産市場,雖説這些企業所佔份額不大,但其仰仗的央企背景給了其在土地市場“橫衝直撞”的底氣,容易破壞市場本應有的發展秩序,造成地價波動較大。所以,國有企業要響應國資委非地産主業國企退出房地産市場的精神,儘量退出房地産這個高風險和高資金投入的行業。
一些公開數據顯示,在調控中,國企遇到的困難普遍比民營企業大,負債率等多項不好的指標普遍比民營企業差。所以,繼續發展地産的國企,應當加強市場行為的監管,以及提前防範風險,修煉好自身的業務水準,加強國有房地産企業的資産風險防控指導,對於國有資産流失和造成國有資産損失的錯誤決策等問題,必須問責。
[責任編輯: 王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