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了解到,丹麥最大私人養老公寓運營商DDH集團早在2012年就開始進軍中國的養老業。與中國近年來四處拔地而起的“養老地産”項目形成鮮明反差的是,這個以輸出“養老服務管理”見長的專業機構,兩年來,只在重慶、上海等地找到很少的一兩家合作夥伴。
其中的重要原因,丹麥人不清楚,但很多中國的合作夥伴卻心知肚明。“很多開發商以養老的名義拿下土地,賣了房子,開發商就撤了,也沒有引入專業的養老服務機構,掙完錢就走了。”上海棲城建築設計規劃公司副總兼養老事業部負責人蔣亞利接觸過很多想做“養老地産”的開發商,她判斷開放商真實目的就一個標準:是否提供後續養老服務。
為了快速回籠資金、實現盈利,養老項目的投資人們可謂“花樣百齣”。除會員卡制、保證金制、直接租住制外,還有“打擦邊球”的“賣房制”。與表面熱鬧的養老投資相比,真正能提供專業養老服務的機構卻並不算多。
養老地産會員卡價格幾近翻番?
上海的親和源項目,是全國較早打出“養老”旗號的地産項目。它的特色是,不賣房子,賣會員卡。
會員卡分為A卡和B卡兩類。2007年剛推出時,A卡須一次性繳費50萬元,允許繼承或轉讓,入住小區後每年鬚根據房型大小繳納兩萬元至7萬元不等的年費;另一種是只限個人終身使用的B卡,一次性繳費額低於A卡,每年年費僅兩萬元,實際入住年限如不滿15年,餘款可折算後部分退費。
親和源老年生活形態研究中心主任華山告訴記者,現如今,A卡已能在市面上賣到118萬元,且親和源社區已“住滿”,500多戶,1200名老人。
但一名剛剛去親和源考察的投資人卻告訴記者,親和源的情況遠沒有其自稱的那麼“樂觀”。據他了解,親和源經營7年,如今的入住率也就60%左右。
有關入住率的問題,記者從另一名與親和源走得較近的合作人那裏也得到了證實,“可能70%左右。但根據國外經驗,養老社區運作8年到10年,能有70%以上入住率的話,每年就能有10%以上的較穩定收益。”
這名合作人認為,50萬元漲到118萬元最大的可能性是開發商自我抬價的結果,“他7年前賣50萬元的會員卡,今年可能要價到118萬元,因為他還沒有住滿,開發商還可以直接賣。但如果他的會員直接把卡拿到市面上出售,就不一定能以這個價格售出了,因為它暫時還沒有稀缺性。”
這名合作人介紹,決定一個養老社區是否值得投資、是否能獲得長期穩定回報的最關鍵因素就是“入住率”。而現實是,很多養老社區的入住率距離能實現盈利的70%還很遠。
保利、萬科、綠地等大型房企也在養老項目上遭遇尷尬。2013年10月,在開業僅一年多後,保利和熹會悄然改變了此前針對“活力型”老人的運營模式,轉而把服務對象改變為剛需更為旺盛的“失智失能”老人。
值得一提的是,其此前主要針對活力型老人的項目設計入駐率還不到20%。
賣房子還是賣服務
提起“養老地産”,只要對此稍有了解的人,無一例外都會想起北京順義區的東方太陽城。與現在大多數會員制、租住制的養老社區不同,太陽城的特色是“賣房子”。
北京太陽城集團董事局主席朱鳳泊告訴中國青年報記者,正是因為“賣房子”,太陽城才能在養老行業方興未艾的當下收穫令業內羨慕的100%入住率。
“中國老人最喜歡的養老方式是,既能給自己養老,又能留一套房子給子女。”朱鳳泊介紹,太陽城項目中的70%作為住宅出售,30%為開發商自持,以養老公寓的形式租給老年人居住,並由太陽城自有物業提供養老服務。
據稱,太陽城養老公寓項目已經入住700多人,最近連續3年實現盈利,並向相關部門繳納所得稅。
但在上海棲城規劃設計公司的蔣亞利看來,太陽城多少有些“打擦邊球”的意思。“存在以養老的名義拿地,然後賣公寓、賣別墅掙錢的嫌疑。”蔣亞利説,有的開發商以養老的名義賣完房子就撤出樓盤,最多在小區裏搞一個養老大學、養老俱樂部就完事兒,這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養老社區,“北京、上海的養老地産口子特別難開,其他中小城市就有很多了,90%以上都是普通開發商自稱在搞養老地産項目。”
對此,朱鳳泊解釋,北京太陽城項目在拿地時是以高價購買的“別墅用地”,不存在以養老的名義圈地的行為。“我是拿住宅用地在做養老項目,只是單純看好未來養老市場這一塊,練練手而已。”朱鳳泊説。
他透露,因為投資人諮詢眾多,下一步,太陽城養老公寓板塊也將被拿出來與一名投資者合作。根據投資人的建議,公寓或將在按月租住之外,另外收取一定數額的“保證金”。
“我們不是會員費而是保證金,‘保證金’是肯定會退給客戶的,‘會員費’從法律上講,是可以不退的。”根據朱鳳泊對市場的判斷,“保證金”制度比“會員費”制度更能招攬顧客,“這樣客戶保證能退到錢,我們也能用這些流動資金做些中短期投資以補貼養老公寓的運營開銷。”
12下一頁 12下一頁
[責任編輯: 林天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