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深化重慶的改革發展,如何加快建設我們的五大功能區域,市政協委員們也在認真思考調研並積極建言獻策。昨日,市政協四屆二次會議舉行記者見面會,王健、王濟光、易小光、陳興蕪、趙芾5名市政協委員從各自領域暢談了自己的觀點和建議。
市政協港澳臺僑外事委副主任、市政府口岸管理辦副主任王濟光:
適時申報內陸自由貿易港區
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的啟動,粵港澳自由貿易區的獲批在望以及青島貿易自由港正在緊鑼密鼓申報,讓王濟光覺得重慶“擴大內陸開放”還有可挖掘的地方。
王濟光表示,重慶地處長江經濟帶、絲綢之路經濟帶、海上絲綢之路以及中國-東盟經濟走廊的結合點,已經建立起融航空、水運、鐵路口岸于一體,功能齊備、互補支撐的立體口岸體系,應抓住機遇,加快保稅港區向“內陸自由貿易港(區)”的轉變,適時向國家申報運作。
同時,針對我市情況,王濟光表示,重慶不能照搬上海或深圳模式,而是應該依託保稅港區和已經獲批開放試點的鐵路口岸,加快具有內陸特色、支援實體經濟發展的開放功能探索,把深化改革和擴大開放的重點放在保稅展銷、進口産品入區維修、集散分撥、跨境電商、離岸結算等方面,把開放引領實體經濟發展體現得更加充分。
王濟光建議,我市還要儘快構架起國際貿易大通道的立體體系,形成重慶向西開放、向南開放的體制基礎:
航空方面———依託江北國際機場航空口岸,積極開發和培育直通歐美等發達經濟體的遠端戰略客貨運航線,擴大國際經濟技術合作。
水運方面———依託寸灘港水運口岸,主動參與長江經濟帶的物流協作,打造全流域長江黃金水道。
鐵路方面———利用好團結村中心站的鐵路口岸開放契機,支撐適應大宗高價值貨物的集裝箱運輸,爭取設立汽車整車進口口岸,形成對渝新歐國際鐵路聯運大通道的平臺支撐,讓渝新歐專列在回程時也能“滿載而歸”。
公路方面———加快設立國際公路口岸,打通重慶與東盟國家的經貿聯繫通道和快速通關機制,探索重慶聯繫南亞、直通印度洋的公路通道。
市政協學習及文史委副主任、重慶出版集團總編輯陳興蕪:
文化建設若出問題,毒害比霧霾還要大
“近年來不時會看到一些新聞爆出:某地校長開房,某地老人倒地訛詐路人……這些聳人聽聞的消息相繼出現,究其根源是由於文化建設的不到位引發社會誠信缺失、道德滑坡及價值觀淪喪所致!”陳興蕪用一段開場白,引出了自己的觀點:“文化建設若出了問題,毒害比霧霾還要大!”
陳興蕪説,正因如此,十八屆三中全會就把文化納入“五位一體”改革進行整體部署,市委四屆三次全會也明確提出要將文化強市戰略融入五大功能區域總佈局中。
結合我市現狀,陳興蕪建議:首先,要加大頂層設計,改變現有市文委、文資公司、經信委、旅遊局、體育局等部門都涉足文化管理,導致資源浪費難以形成合力的現狀,建立由市文改小組統籌協調,文化行政部門具體負責,市級相關部門各司其職的文化産業發展宏觀指導管理體制,實行管人、管事、管資産、管導向相統一。其次,要儘快完善公共財政保障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和運作的投入機制,開展廣播電臺電視臺、區縣圖書館、文化館、鄉鎮綜合文化站、村文化室、社區文化中心等文化設施和服務內容標準化建設。
市政協經濟委副主任、市綜合經濟研究院院長易小光:
以改革為契機推動重慶金融業發展
“十八屆三中全會將經濟體制改革作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點,中國金融改革發展正迎來一個全新的時代。”易小光表示,重慶正著力打造長江上游地區的區域金融中心,必須搶抓新一輪金融改革契機,發揮“先行先試”的體制優勢,著力優化金融生態環境,推動金融創新發展。
為此,易小光提出了5點建議:
1、加快構建與國家中心城市地位相匹配的金融體系。重慶要引導民營資本進入金融領域,通過資産並購重組,加快培育發展和集聚多元化的金融機構;進一步發展存款保險公司、財務公司、金融倉儲公司、消費金融公司和資産管理等新興機構,促進各類金融機構集聚發展。
2、加快創新與新型工業化和城鎮化相適應的金融服務。引導金融機構關注初創期科技型企業的成長,促進科技融資租賃、科技擔保等金融模式加快發展;加大對市政設施建設、老城區改造、道路基礎設施等方面的融資支援。
3、積極發展適應內陸開放型經濟的貿易融資模式。加快建立以高效資訊系統為平臺,電子交易、物流配送、倉儲管理以及金融服務高度融合的一體化貿易新模式。
4、鼓勵引導民間資本和民營金融機構服務實體經濟。支援優質民營骨幹企業發起設立或參股相關金融機構,鼓勵民間資本參與設立各類股權投資企業(基金)和創業投資企業(基金)。
5、進一步優化區域金融生態環境。
市政協委員、市規劃設計研究院規劃三所所長趙芾:
建立生態補償機制,使用綠色GDP考核
GDP已不再是衡量地區經濟發展的唯一指標。在趙芾看來,我市提出五大功能區域的規劃,已經實現了轉變生産方式、建設生態文明戰略的第一步,接下來亟待解決的,便是如何科學有效地建立不同功能區域的生態補償機制。
趙芾表示,提供重要生態服務功能的地區,往往又是經濟相對落後、地方財政較弱的地區,如果處置不當,資源配置不平衡,必然進一步加劇區域間經濟發展的不平衡。
趙芾認為,要科學完善補償機制,必須做好四點:1、建立補償法律體系;2、建立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的合作分工補償機制;3、完善市級財政生態補償機制;4、探索建立生態補償市場化機制。
“最後,還要建立綠色GDP考核辦法。”趙芾表示,長期以來的GDP考核,完全不能適應新的發展需要和要求。因此,要建立和完善綠色GDP核算制度,促進地方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從而實現將地方經濟建設與社會發展的生態環境成本納入到GDP的核算中,實現科學發展與生態文明建設。
市政協農業委副主任、市農委副主任王健:
既要推進城鎮化,也要保護好耕地
“農村土地改革事關國計民生大局。”王健表示,隨著城鎮化、工業化的不斷推進,用地矛盾加劇。同時,重慶人多地少,低於全國平均水準,為保國家糧食安全和重慶糧食自給目標年産量1100萬噸以上,就必須強化耕地保護。
如何處理好工業化城鎮化與耕地保護的關係,至關重要。王健建議,要節約用地、集約用地、科學用地,要人隨地走,不能只要地不要人,不能只象徵性現金補償而不管失地農民的就業與生計,要真正落實農民的財産權利,轉入城鎮的失地農民要完全享有同城居民的同等待遇。
他還建議,要明確一定比例的土地收益,專項用以加大農田水利設施建設,提高農業科技和農業機械化水準,著力提高農地單産和復種指數,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市政協委員李勇達:
空氣品質
像天氣一樣預報
“現在環保部門公佈的空氣品質數據,大多都是前一天的空氣情況和當天某一時段的實時監測數據。”昨日,市政協委員李勇達建議,環保部門應像天氣預報那樣,加大對空氣品質的預報。
同時,我市也需儘快出臺應對大氣污染應急機制。李勇達建議,我市可根據PM2.5超標程度實施黃色、橙色、紅色預警三級管理預案。一旦出現緊急情況,決定車輛要不要實行單雙號限行、公車要不要停駛、要不要實施人工增雨、要不要排污單位停工、衛生部門如何接收患者、限制大型戶外活動、中小學和幼兒園停課等。
“減少PM2.5應從平時做起。”李勇達建議,對公務用車實行全年常態化單雙號機制,減少空氣污染官員要帶頭。同時,鼓勵市民開小排量車或拼車,儘量選乘公交或步行。相關部門要降低和優化公交車的票價,延長現有的1小時換乘優惠票制時間,同時增加二次免費換乘。
市政協委員閻佔斌:
規範洋地名
市政協委員、博眾房地産管理研究院執行院長閻佔斌在提案中,針對重慶地名“洋化”提出建議。
閻佔斌表示,城市大街“洋地名”氾濫,一方面折射出國人傳統民族觀念的畸形變化,另一方面也讓開發商有利可圖。“數據顯示,小區被冠上洋地名後,每平方米單價幾乎都在同城房價的中上等水準。”
“目前有關地名管理的條文,對於違規使用地名並沒有相應的處罰手段。”閻佔斌建議,相關部門應積極配合做好前置審批工作,在立項、規劃階段就把名稱確定下來,避免使用非法地名。個體工商戶和企業註冊登記以及廣告內容、房地産仲介涉及地名的,也必須要求使用標準地名。此外,嚴厲懲處違規使用地名行為。
[責任編輯: 楊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