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陽經濟區以沈陽為中心,輻射8個城市,形成聯係緊密的“區域經濟共同體”,在5條城際連接帶開發和產業布局上,充分利用和發揮各市區位、資源、產業基礎比較優勢,實施戰略性新興產業差別化發展——
沈陽經濟區歷經3年的發展,已成為我國規模最大、門類齊全、配套完整的裝備制造業和原材料工業基地,戰略性新興產業體係已初步形成。
2010年4月,經國務院同意,國家發改委正式批復沈陽經濟區為國家新型工業化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沈陽經濟區是以沈陽市為中心,在半徑百公里范圍內,涵蓋沈陽、鞍山、撫順、本溪、營口、阜新、遼陽、鐵嶺8個省轄市的新興經濟體。遼寧省提出,到2020年沈陽經濟區將基本實現區域經濟一體化,綜合實力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成為東北亞地區重要的經濟中心。
沈陽和撫順兩個特大城市核心區直線距離僅40多公里,兩市同城化的步伐正在加速,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也在構建中。撫順市沈撫新城管委會副主任肇啟賓表示,未來5年,在沈陽和撫順兩個特大城市之間的沈撫新城內,將崛起一個年產值500億元的機器人產業集群。近年來,香港紐克瑞森集團、香港曼羅蘭有限公司等的自動碼垛機器人、自動裝箱機器人、智能裝備工業地產項目、智能機器人數碼印刷產業集群等項目,紛紛來沈撫新城投資,規劃投資總額超過百億元。
戰略性新興產業一體化是區域一體化的重心,也是推進區域一體化的重點和難點。在沈陽經濟區5條城際連接帶開發和產業布局上,充分利用和發揮各市區位、資源、產業基礎比較優勢,以增量帶動存量,實施戰略性新興產業差別化、錯位發展。中心城市沈陽以增強輻射力和帶動力,建設世界級裝備制造業基地和東北亞區域性國際城市為基本戰略取向;鞍山鋼鐵工業以內涵調整為重點,進一步調整結構改造升級,提高鋼鐵產品加工深度,重點發展非鋼產業,鋼鐵工業比重由佔工業60%左右降至30%左右;撫順重點發展大乙烯及深加工,在沈撫城際連接帶的節點重點發展能源裝備、新材料等,基本改變了以原材料為主體的單一結構;本溪結構布局調整的重點在沈本和本遼連接帶上,重點發展生物制藥、新材料、汽車零部件及礦產品精深加工以及旅遊等非鋼產業,目前生物制藥和旅遊業成為本溪新興主導的優勢產業,鋼鐵比重由原來65%降到40%左右;遼陽優先發展大芳烴及深加工,改造提升專用裝備和汽車零部件,金屬材料深加工及礦產品深加工;營口充分發揮臨海臨港的地域優勢,重點發展臨港產業,大力發展海洋產業,從根本上改變原來以輕工紡織產業為主體的產業結構格局;鐵嶺充分利用和發揮距中心城市沈陽近,地域優勢和交通發達的有利條件,在沈鐵連接帶上開發建設“沈鐵工業走廊”,重點發展改裝汽車、起重機、熱轉換器和物流等,成為遼寧發展最快的地區之一;阜新作為全國第一個資源型轉型試點城市,重點發展新能源、煤化工、液壓裝備及木材深加工等接續產業。
創新驅動,沈陽經濟區裝備工業、鋼鐵工業和石油化工三大支柱產業重現生機。以沈陽為重點的裝備工業不僅走出困境,而且能夠生產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裝備工業產品,沈陽的數控機床規模步入世界機床行業最強行列;以鞍鋼和本鋼為主體的鋼鐵工業,以內涵調整為重點推動產業升級,鋼鐵產品80%為高端產品,汽車板材、高鐵用的重軌等具有當代國際先進水平;石油化工結構調整加速,正在建設百萬噸乙烯和百萬噸以上的芳烴及深加工工程,拉長石油化工產業鏈條。
[責任編輯: 王君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