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泉宮位于山西省太谷縣城南六公里的鳳凰山之腹,始建于元至正十五年,相傳元朝大詩人元好問曾留詩數首。清朝書法大家趙鐵山留有“聽山水之清音”之筆痕。
夕陽西下,龍泉宮內茶香誘人,琴音悅目,盛大且肅穆的茶雅會如期舉行。
古柏青松暮鼓聲,又聞老子《道德經》,拾階而上,感受的是道教文化幾千年來遵循追求“遵道和貴德”的內涵真諦。
端坐品茗,體會的是前人神農嘗百草的動人故事。
道教文化,化為精神領域則為“恬靜無為”之“道”;融入百姓人家則為“入下自在”之“道”。片片新茶,皆為大自然中帶著靈性的一片神奇樹葉。可解渴養生,亦滌煩怡神,杯杯清泉,都是鳳凰山間天生獨有的無盡清純甘露。二者相融,幾有仙境神遊之感。
山西道教協會副會長嚴景誠道長多年發揚的道教文化和稻谷先生多年提倡和推行的茶文化不期而遇,太谷縣鳳凰山龍泉宮的山山水水里,嚴景誠道長和來訪的師友們以茶詮道,龍泉宮的道友們以道馭茶。道之“無己”,茶之“無我”;道之“坐忘”,茶之“靜諦”,“茶”與“道”在提倡人與自然的相互溝通,融化物我之間的界限,從精神上泯滅物我的對立,達到契合自然、心納萬物的修習中殊途同歸。
凡人悟道,遠喧囂雜念;吾輩吃茶,近靜謐修心。明月清風,茶友三五成群案前舉杯,靜的唯聞琴音鳥鳴,超凡脫俗之感油然而生!
問道,行住坐臥、言行舉止中皆是修行。茶修,一杯一盞、一茶一水間,皆為成長。
以道修心,借茶悟道。“道”是宇宙萬物造化的本源,心是萬物生化的過程。
閱過道德經,哲理何其深。來年盛夏時,再遊龍泉宮。(記者 郭月明 通訊員 劉小林 高建忠)
[責任編輯: 李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