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來,與相關的多項指標表現強勁,引起了業界的廣泛關注。隨著美國經濟的回暖與中國經濟數據持續向好,是否預示著處於週期底部的造船行業有望步入復蘇?
主要指標表現強勁
2013年9月26日,(BDI)飆升至2113點,再創今年以來的新高。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裏,波羅的海幹散貨運價指數已上漲了約80%,較2012年底的700點更是上漲超過200%。作為國際航運市場的風向標,波羅的海幹散貨運價指數代表了整個航運市場的大環境與航運業內的心理預期,其持續上漲通常意味著航運市場將恢復活力,這將直接帶動下游的造船行業。
2013年8月以來,國際船價指數大幅回升,油船、散貨船和集裝箱船等三大船型的價格指數均環比上升,其中散貨船價格指數由年初的505點上升到9月25日的602點,上升幅度近20%、集裝箱船價格指數也有較大幅度上漲。新船價格指數的大幅上漲或預示造船行業將進入上升通道。
除新船價格外,2013年的新船訂單也出現了積極的信號。根據的統計數據,自年初以來全球的新船訂單已超過7200萬載重噸,超過2012年全年的新船訂單5400萬載重噸。國內的新船訂單也出現了大幅的上升:據中國船舶工業行業協會統計數據,今年1月-8月,全國承接新船訂單3491萬載重噸,同比增長139.3%;承接出口船訂單3243萬載重噸,同比增長193%。國內本年度新船訂單也已超過2012年全年的新船訂單。
造船大國韓國也出現行業回暖的跡象。據媒體報道,近日韓國LIME投資管理公司首席執行官Won Jong-Jun在新聞發佈會上表示,2013年將是造船業在新和新造船價整體反彈的一年。
行業或出現週期性回暖
日前,馬士基航運首席執行官Sorensen Skou認為,航運已經觸底,開始大幅回升。據業內人士分析,造船行業屬於強週期性行業,從行業週期來看通常可分為五個階段:第一階段,全球性的經濟增長導致造船行業供不應求,運價上升,在手訂單與船隊數量的比例較低,船價也較低;第二階段,新船訂單量開始超過交貨量,船廠在手訂單金額增加,議價能力增強;第三階段,在手訂單相比船隊數量猛增,市場開始擔心供應過剩;第四階段,全球經濟放緩或造船行業的供應過剩導致運價下跌,船東開始停止下新船訂單;第五階段,在手訂單與船隊數量的比例和船價均保持低位,全球經濟回暖,行業復蘇。
目前,根據克拉克松的統計,造船行業的在手訂單與船隊數量的比例已由2008年高峰時期的62%跌至16%,而船價也已在低谷徘徊了較長時間,均符合上述行業週期第五階段的特徵。隨著全球經濟和中國經濟的回暖,行業復蘇的跡象明顯。
新船訂單或向優勢企業集中
上述業內人士分析,目前新船訂單多集中在部分優勢船企,尤其是擁有暢通融資渠道和充裕現金的大型國有船企。根據克拉克松的統計,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和中國船舶工業集團公司兩家大型國有企業即佔據了中國市場超過35%的市場份額。對於部分資金緊張、難以獲得銀行貸款的船企來説,將無法滿足新船訂單必須的資金墊付需求,進而從新船訂單的爭奪戰中出局。
據國外媒體報道,Seaspan聯合創始人Graham Porter表示:“目前船東訂造新船隻找有國家銀行支援或者現金充裕的國有或民營船廠,因為這樣可以降低風險。”
全球經濟和中國經濟回暖
利好造船行業
過去的7月和8月,國內宏觀經濟數據非常亮眼,採購經濟指數(PMI)大幅走高,耗電量、鐵路運貨量和銀行貸款發放量等“李克強指數”也出現顯著回升,出口、消費和投資數據均呈現攀升態勢,中國經濟出現企穩的跡象。新一屆政府出臺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如上海自貿區的設立、取消和下放行政審批、金融體制改革等,從客觀上提升了全社會對經濟發展的信心。
此外,二季度以來,全球經濟復蘇態勢明顯。美國經濟二季度增長超預期,8月製造業PMI升至55.7,創26個月來最高;非製造業PMI為58.6,創逾七年新高。歐元區二季度GDP環比增長0.3%,結束了長達6個季度的衰退。在安倍政府經濟政策的刺激下,日本經濟也連續兩個季度快速增長,政策性復蘇特徵明顯。
作為典型的強週期行業,造船行業受宏觀經濟影響明顯,近期全球經濟和中國經濟的回暖對行業來説也是重大利好。行業指標和經濟指標的雙重回暖,預示著行業可能將很快進入上升週期。一旦行業復蘇,中國重工等相關個股也有望走出一波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