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臺北6月12日電(記者章利新 陳鍵興)“貓在內耳迷路。/貓散步。/貓穿越前庭,徘徊半規管。/這機靈的盜夢者,/嚙咬我的耳膜,偵測我的睡意,/拱起溫馴背脊,蜷伏于濕潤的耳蝸深處……”
去年冬天,臺灣青年作家潘美雲因為貓叫而失眠,為此她畫了一幅畫《我的耳朵裏住著一隻貓》。這幅畫帶給她清晰的思緒,讓她完成了自己的第一首同名詩作,這也讓她獲得了今年的臺北文學獎現代詩類一等獎。
“創作現代詩非常自由,也非常困難,像是沒有地圖的旅行,常常寫著寫著就迷路了。而這次獲獎非常幸運,就像迷途中抬頭看見指路的北極星。”在獲獎感言中,原本從事廣告設計的潘美雲表示,要繼續在這條“沒有地圖的路上”走下去。
潘美雲是第18屆臺北文學獎的22名獲獎者之一。該文學獎于12日在臺北舉行頒獎典禮,分別評出了小説、散文、現代詩、古典詩、舞臺劇以及文學年金獎助計劃等6個類別的22個獎項。
值得注意的是,本屆文學獎核心參與者年齡介於21歲至35歲之間,獲獎者平均年齡為34歲,顯示臺灣文學界的新生群體正在嶄露頭角。
其中,最年輕的獲獎者張代欣只有21歲,她以《阿依施拉》獲得舞臺劇劇本評審獎。劇中,她以戰爭、難民等問題為脈絡,將報道轉化為寫實的戲劇場景,寫出了對難民生存困境的深層思索。
劇本評審、臺北藝術大學教授邱坤良認為,作者多角度地反思全球化脈絡下“人”的問題:面對異質文化中人物的遭遇,以及人與人之間關係的異化時,自己是否還能只是“旁觀他人痛苦”?
小説一等獎獲得者林育德只有28歲,但已有10年的創作經驗。他的獲獎小説《阿嬤的綠寶石》通過敘述最喜歡的摔跤比賽,刻畫了主角和阿嬤之間的祖孫感情,故事一氣呵成,節奏自如,把日常生活寫得富有韻味。
憑藉作品《臺北出走》入圍文學年金獎助計劃的張怡微也只有29歲,但已經多次獲得臺北文學獎、時報文學獎、聯合報文學獎等,出版了多部小説散文。“從15屆到18屆,臺北文學獎見證了我的成長,也見證了我的學業、創作歷程。當我在臺北即將度過就學的最後一年,‘臺北出走’更像是我心中的一曲輓歌。”張怡微説。
由臺北市政府文化局主辦、文訊雜誌社策劃執行的第18屆臺北文學獎,特別以“臺北狂想曲”為主題,邀請全球華人以文學打開心門,提筆描繪個人的臺北狂想。自去年11月1日至今年1月31日,共徵集1363件作品競逐獎項。
臺北市文化局局長謝佩霓表示,本屆得獎者中,有人關注都市更新的現實景況,有人追想這座城市的昔日樣貌,有人則反溯自身家族及生命史……無論是紀實或虛構,22件得獎作品各自以獨特的視角及風格,訴説與這座城市相關聯的故事及印記,譜出人文底蘊豐富的“臺北狂想曲”。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