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兩岸文化  >   臺灣文化動態

臺灣“手作步道:讓這世上有一段你自己鋪的路

2016年05月18日 10:34:00  來源:國際線上
字號:    

  原標題:臺灣“手作步道:讓這世上有一段你自己鋪的路

2014年“步道學培訓”(一排中綠衣者為徐銘謙)

2016年“手作步道工作坊”完成的路段

  去古鎮旅遊,如周莊、烏鎮、麗江、大理等,除了飛檐翹角的古樸民居之外,你是否注意過腳下的路面?那些青石板鋪就、河卵石鑲嵌,青磚打磨的路面,年代久遠,卻拙稚、幽雅、雋永。而如今,去很多新開發的旅遊景區,都是硬質路面,水泥或者花崗岩,如同把城市搬了去,穿高跟鞋、拖鞋也能走——這一老一新、一整齊一拙稚的路面之間,是工藝不同?還是理念不同?對環境生態的影響又有多大呢?

  在自然之友蓋婭自然學校的“手工步道工作坊”裏,我們見到了徐銘謙博士,她是臺灣千里步道協會副執行長、臺大國發所助理教授。儘管年輕,但在環保界頗有聲望,她即將在大陸出版的書《像山一樣思考》,臺灣繁體再版名《我在阿帕拉契山徑:一趟向山思考的旅程》,獲得開卷美好生活書獎、環境教育圖書綠芽獎首獎、入圍金鼎獎。徐銘謙短髮、戶外裝,登山鞋沾著泥,有長期戶外活動的力量感,還帶著一股書卷的秀氣。自然學校基地位於北京平谷區峪口鎮北淺山,3天的工作坊,徐銘謙指導學員們用錘子、鋸子、木頭、沙土、落葉鋪設了一段古樸小道。聽她講“手作步道”,令人腦洞大開——原來,以為簡單的“行走”,蘊含這麼多學問!

傳遞工具

  “手作步道”是何理念?

  兩年前,徐銘謙去過八達嶺長城,那翻修的嶄新段落,與殘破但滿有歷史滄桑感的段落,兩相對比,令徐銘謙感慨:類似的歷程臺灣也走過,且正在反思。二十多年前,臺灣的城市和近郊山區,涌現了大量硬質路面工程,修築著涼亭、公廁、觀景平臺等,還有外來植物的園藝,造成了水土、生態、審美的改變。徐銘謙在書中如此評論:“所謂‘現代化’工程,倣若水蛭,將周邊生態吸食消退而自身日益肥大。”

  “手作步道”,源於“無痕山林”的理念,那是始於美國的戶外運動方式,指人在自然中活動時,要關注並保護、維護生態環境,走過不留痕。“手作步道”指的就是“以人力方式運用非動力工具輔助進行步道施作,使步道降低對生態環境與歷史空間的擾動,以增進步道的永續性。”但是,印象中,機械工程修路不是又快、又整齊、又舒適嗎?為何要“復古”呢?徐銘謙説,實際並非如此:“多年前我爬山健行時發現,走水泥臺階登山2、3個小時就會膝蓋痛,一度我認為自己不適合爬山。有一次被朋友騙去爬了一座高山,手腳並用爬上去後,還在土徑上走了6、7個小時,膝蓋竟然沒痛!”她開始思考:損傷膝蓋的水泥臺階,為何越鋪越多?為什麼中原大學建築系教授李瑞宗認為“步道全鋪上花崗岩,是一大生態浩劫”?

  美國東部的山脈,有一條著名的徒步風景山路叫阿帕拉契山徑,山徑穿越美國南北14個州,全長約3400公里,路途的山峰、河流景色美麗,世界上很多喜歡徒步的人都想去走完全程,那需要6-8個月。上世紀60年代以來,這條路全靠各地誌願者義務修建、維護,是地球上由志願者完成的最偉大的工程。政府沒有出錢做工程,而是只是負責志願者的吃、住、交通,比做工程還划算得多。2006年,徐銘謙,背起行囊去了阿帕拉契山脈,呆了四個月,成為修路團隊中唯一的“外國志願者”。學習勘測設計、研究手作步道的工法。“就地取材、維持天然泥徑、柔軟不傷膝蓋,外觀上‘做過,而不留痕跡’是最高境界。”徐銘謙説。

  令徐銘謙驚訝的是他們計算成本的方式:“很多小溪流沒有架橋,或者架了小木橋。我也參與做了一座橋。我問美國老師:小木橋會很容易被大水沖走嗎?他説:會啊!我説:那為什麼不做更堅固的?他説:被水沖走有關係嗎?你們志願者再做就好啦!因為我們做一座橋只用一週的時間!後來想想,在臺灣,很多鋼筋水泥的橋,還是會被沖走。同樣被沖走,哪個更划算呢?這很有趣!”

  阿帕拉契山徑有很多傳奇故事:一條沒架橋的季節性河流,一對夫妻,渡河時妻子失足被水沖走,傷心的丈夫希望以妻子之名捐助一座橋梁,使悲劇不再發生。但卻引起了一番爭論:枯水期時,橋面那麼寬,太破壞景觀!最後,阿帕拉契山徑協會選擇不架橋,而這位丈夫也接受了——大水季節雇人划船擺渡,成本比造橋便宜,且不留痕跡。但還遭到了全程徒步行者反對:因為他們要沿著樹上白漆刷的標誌走完全程,不能乘任何交通工具,所以他們拒絕坐船。後來山徑協會又想了一招,大家都服了——在船上漆白漆,這就是山徑的一部分,不是船!

  “最後所有人都滿意,也沒傷害到大自然。所以,我們要思考的是:要解決的問題到底是什麼?用‘服務’來解決才是上策,不得已時再做‘設施’。”徐銘謙説。越多的設施,環境負擔就越重,製作和維修的成本也越大。價格最低的是就地取材礫石或木頭,貴一些的是水泥、再貴的是外購原木棧道,最貴的是塑木(塑膠倣木)。但是,水泥道周邊常被水流侵蝕,木棧道底下的螺絲會腐朽,一小段壞了,整條棧道都需要維修。而天然土徑,壞一點就補一點,成本極低。“回顧歷史,水泥臺階和木棧道,是開發旅遊後才出現的,而古人用智慧修造的步道延續了千百年,哪個更耐久呢?”徐銘謙説。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