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粒作畫
從4月初開始,一場精緻的微雕展覽在廈門市博物館舉行,臺灣藝術家陳逢顯帶來的20多件微雕作品引發好評如潮。前天是展覽的最後一天,陳逢顯趕到廈門,除了參加閉幕式之外,也尋求與廈門藝術界的進一步合作。他在接受導報記者專訪時説,兩岸文化淵源相連,交流越多,兩岸藝術家就會有更廣闊的天地。
他雕出世上最小的猴子熊貓
很多雕刻家攜作品參加展覽,通常都是大包小包,有時還要請專業的托運公司托運。相比,陳逢顯就輕鬆多了。這次他在廈門展出的20件作品,自己用一個提包就可以搞定。
在導報記者面前,陳逢顯小心翼翼地取出一個盒子,這裡裝的可都是他的心血。他首先拿出一根細細的鉛筆芯,導報記者借助放大鏡仔細地看,發現是一串字母。“嘿嘿,這是我名字的拼音”,陳逢顯接著掏出一根火柴棒,在如此細微的空間上,刻著唐代詩人王維的詩句“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
就連牙籤也成為陳逢顯的雕刻對象,他昨天嚮導報記者展示的牙籤,上面刻著千古名詩《楓橋夜泊》。在這位微雕大師眼中,很多細小的東西都可以拿來雕刻,除了鉛筆芯、火柴棒、牙籤之外,沙粒、米粒、黃金顆粒、樹脂顆粒在他的雕琢下,都能成為栩栩如生的藝術品。他甚至曾在螞蟻頭上寫下“合作成功”四個字。
“你看,我雕的黃金茶壺,這次被廈門市博物館收藏了。”陳逢顯取出收藏證書,顯得很自豪。這是世界上最小的黃金茶壺,尺寸是3毫米×2毫米。用肉眼看,那就是一個不起眼的顆粒,但在放大鏡之下,呈現的是一件精緻的藝術品,讓人嘖嘖稱奇。
陳逢顯的雕刻“追求一毫米”,他被臺媒譽為“臺灣微雕第一人”,曾創作出世界上最小的猴子、熊貓、羊、紫砂壺等,均以毫米計。
藏羚羊微雕
從貨幣雕版師到微雕大師
陳逢顯能有今天的成就,與他小時候打下的美術功底是分不開的。他上小學、初中時就喜歡臨摹、書法,高中時代他學的是美工科。1981年,他考入臺灣“中央印製廠”,從事貨幣雕板的防偽工作。在這種工作環境中,他逐漸對微雕産生興趣。而陳逢顯對臺北故宮館藏的微雕國寶印象深刻,他也想通過自己的手藝,將這項傳統文化發揚光大。
如何將一個細小的東西雕成藝術品?陳逢顯表示,他平時工作是以銳利的美工刀、細尖的鋼針為工具,將東西置於放大鏡下雕刻。由於作品極小,手部操作要很穩,而且要注意吸氣閉氣。他説,“要把萬物容于方寸之間,不失其形不失其態,又要做到栩栩如生,不是件簡單的事。”
陳逢顯表示,做微雕最大的困難是,在微小的東西上雕刻,一刀下去往往就代表一個輪廓一個比例,要拿捏得非常好,否則就前功盡棄。
陳逢顯坦言,與其他雕刻相比,微雕作品往往不能拿來把玩,因此沒有“錢景”,在各項藝術類別中屬於冷門。他從事微雕藝術,主要出於興趣,需要有鍥而不捨的毅力和熱情才能堅持。
微雕耗時,陳逢顯指著鉛筆芯、牙籤等作品説,做成一件大概需要十天。當然這算是簡單的,陳逢顯去年雕刻1毫米的猴子,共花費半年的時間,其間失敗了10多次。他也曾嘗試雕刻大熊貓,前兩年都失敗了,直到第三年才成功。
前幾年從“中央印製廠”退休後,陳逢顯潛心進行微雕創作,在毫釐之間,繼續書寫他的雕刻人生。在他看來,把微雕藝術在內的中華傳統文化薪傳下去,是自己要做的事,“兩岸同源同種,文化淵源相連,交流越多,兩岸藝術家就會有更廣闊的天地”。(記者 薛洋)
[責任編輯:黃曉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