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兩岸文化  >   資訊

【喜迎十九大 文脈頌中華】土家人的“生死”與“喜樂”

2017年09月27日 13:27:18  來源:央視網
字號:    

  “喜迎十九大,文脈頌中華”非物質文化遺産大型網路傳播活動湖北行仍在繼續,我們《鄉土》欄目記者跟隨大部隊來到了此次行程的第五站宜昌市。

  宜昌,古稱夷陵,位於湖北省西南部、長江上中游分界處,建制歷史逾兩千年。

  在宜昌市的長陽比茲卡民俗文化村藝術團裏,我們記者團受到了當地土家族同胞的熱烈歡迎。

  長陽比茲卡民俗文化村藝術團建立至今已有23年,主要負責向遊客展示土家族獨特的文化魅力,如今這裡有二十多位演員,每個人都至少掌握了一百多首土家族民歌,這些民歌都是土家族同胞在長年累月的生産生活中創作出來,心傳口授至今。 

  藝術團裏的演員們為我們表演起了原汁原味的土家歌舞節目,其中兩個節目吸引了記者的注意。

  舞臺上恢弘的大鼓敲了起來,演員們豪邁的踩著鼓點邊唱邊跳,不時的變換著隊形和節奏,可謂是既有氣勢又帶著一絲放蕩不羈的味道,鼓點與唱腔讓人聯想起隻身打馬過草原的灑脫與落寞。這種表演叫撒葉兒嗬,是清江流域中游土家族的一種靈堂祭祀歌舞,也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

  土家族有一個奇特的習俗,就是喪事當作喜事辦。土家人有 “一死眾家喪,一打喪鼓二幫忙”的説法。四山五嶺、左鄰右捨得鄉親聚集在孝家堂屋裏,在亡人的靈柩前,人們踏著鼓點載歌載舞,場面氣氛歡快熱烈,通宵達旦。

  與傳統葬禮的沉重和哀傷不同,土家人用這種熱烈恢弘的方式悼念死者。而在婚禮這個大喜的日子裏他們卻一定要放聲大哭。

  哭嫁,是土家人在三峽民間,特別是在土家人的生活習俗中,最富特色的一種婚嫁儀式。

  相傳在過去,新娘從出嫁前半個月就開始哭起,一直哭到上轎。哭嫁的風俗與古代的婚姻制度有關。土家族的姑娘在過去無法決定自己的婚姻,有的人直到出嫁都對男方及其家庭不了解,對未來生活充滿著擔憂,所以哭就成了一種常態,而如今演變成了一種獨特的婚俗。 

  藝術團的演員們為我們演示了哭嫁的過程,從新娘到送親的家人好友,每個人都要邊哭邊唱,哭嫁歌的內容一般都是訴説父母養育之恩、兄弟姐妹的深厚情誼和離別之苦,或者是表達自己對未來生活的一種擔心等等。

  土家族同胞的喜喪和哭嫁,也從另一方面反應了他們的人生哲學,生亦何歡,死亦何苦,土家人重情重義、向死而生,所以才能有如此獨特的表演形式流傳下來。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