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兩岸文化  >   資訊

故宮暢音閣開館 “清宮大戲院”百年後再開鑼

2017年09月20日 09:06:00  來源:北京晚報
字號:    

  本報訊(記者孫樂琪)故宮博物院戲曲館今起在暢音閣“開館”,展示戲曲文物,並逐步恢復宮廷戲曲。這裡曾是乾隆建造的“清宮大戲臺”,時隔百年,又以全新的面貌在觀眾面前亮相。在一同開放的閱是樓內,還有參照慈禧看戲時擺放的龍椅的複製品,供觀眾體驗。

  暢音閣戲曲館,位於乾隆皇帝為自己養老修建的太上皇宮中。其中,暢音閣是戲樓,扮戲樓是後臺,閱是樓是觀眾席,它們共同組成一個完整的清代宮廷“大戲院”。暢音閣建於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 嘉慶七年(1802年)和光緒十七年(1891年)先後進行過修繕,是乾隆時期所建保存至今的唯一一座三層大戲臺。

  專家介紹,歷史上曾經有五座三層大戲臺,其中圓明園的同樂園戲臺毀於咸豐十年(1860年),紫禁城內壽安宮戲臺于嘉慶四年(1799年)拆除,避暑山莊清音閣戲臺1945年毀於火災,目前三層戲臺僅存乾隆時期的故宮暢音閣戲臺和光緒十七年(1891年)興建的頤和園德和園戲臺。

  1944年至今,暢音閣和閱是樓區域曾先後舉辦過4場活動,均是與戲曲有關的展示,包括1944年由故宮博物院舉辦的“戲劇陳列”、1949年舉辦的“閱是樓原狀陳列”、1950年舉辦的“清代宮廷戲曲資料展覽”、2004年舉辦的“清宮戲曲展”等。

  今起重新開放的戲曲館經過提升改造,著力強調宮廷戲曲的獨特性,彰顯暢音閣建築的“大劇場”特色。通過新的參觀流線設計,將扮戲樓納入展覽,貫通扮戲樓、暢音閣、閱是樓三個空間,令觀眾一睹劇場全貌。其中扮戲樓為戲曲文物展廳,首次打開後臺的地下室入口,通過地下空間展示暢音閣獨特的由共鳴地井構造的“音響設備”和由轆轤、水井營造的“舞臺機械”,管窺三層大戲樓壽臺、祿臺、福臺巧妙的機關設置,牽引出暢音閣戲臺演出的大量特殊劇目。

  此外,扮戲樓通過兩側廊道聯通閱是樓觀眾席,通過廊道墻面戲曲圖像裝飾,烘托觀戲氛圍,同時在廊道和閱是樓設置茶席,為觀眾提供舒適的看戲空間。並將逐步在暢音閣恢復宮廷戲曲劇目演出,讓文物真正活起來。

  故宮博物院相關負責人介紹,宮廷戲劇館的展覽不強調文物展陳數量,而是把觀眾更多的視線引導到舞臺上,通過演員穿著和使用各類宮廷式樣的戲曲文物複製品,讓通常陳列在展櫃裏的文物動起來。“同時通過地下室強調暢音閣戲臺的獨特,讓各種機關在戲曲演出中使用上,實現動態的宮廷原狀展覽。”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