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兩岸文化  >   資訊

導演王潮歌談《又見敦煌》:要做一個史詩一般的敦煌

2017年09月20日 09:02:15  來源:中國新聞網
字號:    

  中新網敦煌9月19日電 (記者 崔琳 魏建軍)“又見敦煌”演出一週年慶典活動18日在敦煌舉行,該劇從去年首演至今,吸引了35萬人次觀看。由於該劇導演王潮歌的特殊貢獻,敦煌市政府當日授予她敦煌市“榮譽市民”稱號,這也是敦煌市頒出的001號榮譽市民。

  “記得一年前首映時,許多人是多年研究敦煌學的人,他們當中有很多人對絲綢之路上每一個歷史點都特別熟悉。他們評價我的作品是一個史詩寫就的敦煌,能夠配得上絲綢之路,配得上莫高窟,這讓我踏實。”王潮歌直言,這部用史詩寫就的敦煌,就是要讓觀眾親身體驗2100年來出現在絲綢之路上的人和事。

  “絲綢之路,這一條2100年前的通向羅馬通向長安的大道,有那麼多的種族、宗教、人群,歷經如此漫長的歲月,它更應該是史詩。”王潮歌説,因此她要做一個史詩一般的敦煌,而不是一個人間的敦煌。

  王潮歌坦言,創作《又見敦煌》時,擷取什麼樣的故事來演繹浩瀚磅薄的絲路傳奇是對她導演能力的巨大考驗,她也曾膽怯自己完成不好這個任務。在近兩年的創作過程中,她閱讀了數百本相關著作,與團隊歷經過吃飯、睡覺都是奢侈的艱苦歲月,而後選擇了顛覆性的“穿越式觀演”模式。她笑稱:“我已經把生命的一部分留在了敦煌。”

  《又見敦煌》演出以六個線索人物為故事脈絡,借五個典型的場景橫跨千年,重現敦煌曾經的歷史。走進劇場,觀眾被分成十六組,分別進入不同的“洞窟”,借助罕見超大型聯動舞臺機械裝置、3D影像裝置、移動巨幕裝置等特技效果,使觀眾與莫高窟壁畫中的歷史人物“對話”,感受歷史變遷。

  “莫高窟是代表敦煌的,但是它並不是全部的敦煌,敦煌還有在莫高窟之前的隋朝、漢朝。在我的作品裏,有索靖,有張騫,也有栗特族女子,他們都是大漠之上,絲綢之路上一個一個行走過來的人。”王潮歌介紹,在第一幕場景中,這些歷史人物各自朗誦著:“我從2100年向你走來”;“我從1800年向你走來”,“我從576年向你走來”……,這些歷史人物一個個向觀眾走來,就如同一個大的歷史長河,這也是她最為滿意的敘述設計。

  走進“莫高窟”,壁畫裏的人出來説:“你看我的臉都黑了,能讓我的美麗重現嗎?”王潮歌導演在作品中也借助壁畫歷史人物呼籲遊客珍惜保護文物。

  劇中,表現菩薩、飛天形象的時候,她並沒有在飛天的舞姿、美麗上下功夫,而是把菩薩、飛天形容為母親,這樣可以永久地照料世間,將慈悲、胸懷與愛娓娓道來。

  “我形容這樣的敦煌,這樣的飛天,傳遞給觀眾的不僅僅是美,而是感動。”王潮歌這樣認為。

  “其實,當你看完我的這個作品,你就會發現我並不是站在一個復原歷史的角度上去完成《又見敦煌》,而是帶領觀眾‘穿越入戲’,通過各自的角度,看待不同的歷史。”王潮歌舉例,比如:先有道士王圓籙受斯坦因等人的誘騙,將莫高窟大量經書、文物“出售”給他們,造成大量珍貴文物被“劫”,再到這些文物到達全世界各地博物館被完好保存下來,才有今天的敦煌。這百年的是與非,給王圓籙一個機會講講自己的心理話,留給觀眾自己去評判。

  王潮歌希望,通過這部作品讓觀眾們看到中華民族曾經如此輝煌,如此絢爛。同時,希望這部作品能夠被子孫後代惦記讚美,讓他們知古明今,而後延展未來。

  “也許我換一套衣服,我就變成他們中的一員了。”蘭州財經大學教師杜娟觀看完演出表示,這部作品讓人們走進了歷史,回歸了歷史。(完)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