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兩岸文化  >   資訊

專訪吳悅石:書法繪畫同源 中國文化的根在文字

2017年09月16日 10:09:53  來源:中新網
字號:    

  中新網北京9月16日電(上官雲)9月15日,“吳悅石、莫言、楊華山翰墨三人行”全國巡迴展覽首展在北京開幕。展覽開幕前夕,著名書法家、畫家吳悅石接受了中新網(微信公眾號:cns2012)記者專訪。他説,展覽新穎之處就在於題字、繪畫聯合創作,這在以前很少見,“其實就中國畫來説,書法和繪畫本來就是同源”。

  論中國畫史:文人畫至元代已十分興盛 

  吳悅石出生於1945年,少年時開始學習中國畫,還是著名國畫家王鑄九、董壽平入室弟子,現為中國藝術研究院特約研究員、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在很多人眼中,他成名很早:1980年代初期即拍攝了專題紀錄片《有志者——畫家吳悅石》。回憶起來,吳悅石調侃,那是在剛恢復高考不久,有關部門為了鼓勵年輕人們積極自學,才有了這個片子。

  “作為藝術家,你的學問修養乃至創作成就,能夠達到什麼樣的水準,圈子裏的人自然會知道,不需要自己張揚。”平時,吳悅石深居簡出,很少參加社會活動,“出名又怎麼樣,絢爛過後還是要回歸平淡”。

  説起書法和中國畫的發展史,吳悅石如數家珍,“我們中國的文人畫到元代就十分興盛了。再以前大家畫畫主要用絹,有紙的話篇幅也很小。看電視劇的時候 ,如果演的是唐代的內容,總是出現卷軸畫,那可能就不對了”。

  平時在工作室,吳悅石會畫畫、練練書法,幾乎每天不斷。他説,中國書法藝術大致經歷了篆書、隸書、草書等大的發展階段,行書也是其中一個重要形式,“我比較擅長的也是行書,這跟承襲了古人喜歡以行書為畫題跋的傳統有關”。

  不過,吳悅石每天練習書法沒有規定多少時間,精神不好就少寫一點。他認為,對於書法、繪畫的創作來説,“道法自然”這句話就是很好的標準,“不要強打精神像完成任務一樣去學書法,那樣難有成就”。

  談書法學習:若將來漢字完全技術化很可怕 

  此前曾有一種觀點稱書法和繪畫沒有什麼關係,但吳悅石認為並非如此。他覺得,起碼在中國,書、畫是同根同源的,“漢字是象形文字,有表意、有形聲、轉注、假借……看似枯燥的文字內涵十分豐富,有人文精神在裏邊。某種程度來説,中國文化的根就是文字”。

  而對書法藝術,近年大家越來越重視。其實早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吳悅石任教于中央美術學院的時候,就十分強調書法的重要性。他説,在畫上題跋,是中國畫很傳統的一個做法,能把畫面未盡的意思表現出來,人們在看到這幅畫的時候,也能通過閱讀文字聯想到畫中無限趣味,這是中國畫非常有意思的地方。

  “現在都在呼籲,從小學生開始,大家要練習毛筆字,但這個傳統可能已經丟了幾十年了。”吳悅石感嘆道。針對當下鍵盤使用率一路走高的情況,他建議,學校裏可以開設書法課,時間無須太長,或者動筆練一練,或者哪怕只是觀摩也好。

  “臨字帖呢,不拘楷書或者魏碑,與自己的性格相合就好。就這麼慢慢把書法學習當做人生修養的積累。過上幾年、十幾年,好習慣自然會慢慢建立起來。”吳悅石憂慮的是,如果總是使用鍵盤,不去動筆寫一寫、感受漢字的美感,將漢字完全技術化,抽掉了它的內涵,這在將來才是最可怕的。

  談藝術創作:能否傳世才是衡量標準 

  對於書畫藝術,吳悅石覺得,只要熱愛、喜歡都可以學習,不要一定給自己成名的目的與壓力,“衡量藝術作品的一個重要標準是 看它能不能傳世,但從古至今流傳到現在的名家名作有多少?所以別給自己太大壓力”。

  一直以來,吳悅石很少給人題字,如非必要,也很少贈畫。在談到書畫拍賣市場時,他説,當藝術品進入市場,其實就有些商業化了,有的附加了一些炒作的因素,但不用對此過於大驚小怪,真正衡量藝術品的標準是能否傳世,“過一百年幾百年再看,能留下來的才是好的藝術品”。

  “要在中國畫方面取得藝術上的成功,需要將很多學問融會貫通,像吳昌碩,他的學問好,畫也好,27歲就出了印譜。”吳悅石説,鄭板橋有一句詩,是“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看似咏竹,但其實在寫人,“我們的中國畫、中國文化就是不要為風所動”。(完)

 

[責任編輯:韓靜]